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黑龙江林甸县三合村调整种植结构带农增收

三农 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2015年04月08日 13:2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林甸县鹤鸣湖镇有个三合村,部分低洼地块儿不适宜种旱田,却是发展水田的绝佳地段。于是,勤劳智慧的三合人想了个招儿,旱田水田双向发展,既保旱田,又开发水田,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备耕时节,走在三合村,田间地头尽是农民平整土地、搭建育秧大棚的忙碌身影。水稻种植户刘春光一边忙碌着一边算起了账:他家去年种的40亩水稻纯挣40000元,而过去种玉米,勉强挣20000元。收入的增多,得益于种植结构的调整。

  村支书王超介绍,三合村共有713户、2700口人,土地面积23000亩,全村旱田地势基本属于低洼地块,每到雨季经常发生内涝灾害,导致连年减产甚至绝产。有的农户到春耕时,“破罐子破摔”,光播种不施肥,多投入一分钱都觉得奢侈。针对此种情况,去年2月份,村委会研究决定变劣势为优势,修渠治坝,开发水田。

  “王书记,我要流转1000亩地种水稻。”3月25日,三合村村支书办公室里,玉米种植户崔晓文坚定地说。

  是什么让崔晓文有如此的转变?俩字儿:挣钱。

  崔晓文笑着说:“去年村里实行旱改水,秋后一算账,1000亩玉米多说能出20万,可1000亩水稻能出60万。咱得挑挣钱的种。”

  调整种植结构,部分旱田变水田?老百姓质疑声一片。

  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更是一根筋、认死理儿。张悦林老爷子叹着气说:“我岁数大了,不想折腾了,改好了能挣钱,改不好还不如不改。”

  村民的疑问归结为三类。旱田改水田,会增加5℅的沟渠面积,土地面积减少咋办?没有种植经验,有风险咋办?以往的旱田设备要改为稻田设备,资金如何解决?

  面对疑问,王超一一作答。土地面积虽然减少了,可是土地增值,收入翻番。去水稻种植村南岗村请土专家来传授经验,从选种、购肥到育苗、插秧,手把手地教。协调县农机局,为百姓选购补贴农机,原价一台22000元的插秧机,补贴后的价钱是13000元。

  村民们半信半疑,却鼓起勇气要试一把。经研究,全村共有7000亩旱田适合改水田,涉及200余户,而现有的财力、物力只允许改减产严重的2400亩地。

  要干就得像回事儿。去年4月末,挖沟机和人工全面铺开,村干部组织部分村民抢修稻田池埂2300延长米,修筑上水渠道2200延长米,修筑排水干线4650延长米。

  整整一个冬春,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战斗在旱改水的“第一战场”上。

  由于旱改水地块地势低洼,反润现象严重,村屯干部12人连续作业36天,组织人力运输土方、平整地块、铺设电线、安装配套水泵……

  起步晚,以及设备等各项设施都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其他县区的水稻种植区已插秧的日期,三合村才刚刚育苗。不过这一次,村民们没有打退堂鼓,都异口同声:“村干部千方百计为我们的致富想法子,我们更要有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已有,水到位,人心齐。家家都拿出照看孩子的耐心来照看水稻。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待到秋后一算账,那叫一个明了。全村近2400亩水稻,实现240万元的纯利润,是以往种玉米的4倍。

  水稻种植户刘春光、董利海等人乐得合不拢嘴,都说今年要增加水稻种植亩数。

  今年三合村打算继续改造3000亩水田,而看到种水稻有钱可赚的玉米种植户们争相要改种了。

  过去只靠旱田吃饭的三合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从依靠“独生子”到依仗“哥俩好”的转变,带领老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