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一对养蜂夫妇的“游牧岁月”

三农 农民日报 2015年04月07日 09:0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绘图:刘念

  本报记者李传君

  3月9日一早,阳光毫无遮拦地洒进吕碧琳的院子,此时,夫妇俩已将后院120多箱蜜蜂分装成两车,即将踏上他们一年一度追蜂逐蜜的旅程。

  今年51岁的吕碧琳,是四川省仪陇县大风乡天桥村农民。他家祖祖辈辈养蜂。

  如今他已加入了全国蜂友队伍,成为这支特殊的“游牧部落”中的一员。

  不仅“靠自己的双手挣了钱,还顺便游览了南北美景,还交了不少朋友,这样的日子比在家享清福舒服得多!”说话时,吕碧琳带着养蜂人特有的豪放豁达。

  行走在春风里的日子

  “梁素琼,今年还是你走日兴,我走马鞍,4月15日我们在大风粮站会合。”吕碧琳一边往车上搬蜂箱,一边对妻子说。他的手已长满老茧,额头也爬上了几道皱纹,但脸膛还是很红润,说话总是笑盈盈地。

  “要得嘛。”妻子答应着,从屋里搬出一些生活用具放到车上。这个身材微胖的农村女人,早已养成了夫唱妇随的个性,黝黑的面庞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仪陇县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大县,三月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为了让自家的蜜蜂饱尝油菜花的甜美,夫妻俩每年都是先在本县分开走。到四月中旬,油菜花期已过时,他们便又回到大风采槐花,四月底便出仪陇北上,经北川进入阿坝州,然后出川到甘肃、青海。

  “春天的脚步总是由南往北挪动,随着花期的逐步到来,哪里有花,哪里有蜜,哪里就有我们。”吕碧琳说,进入甘孜州,草原上各种野花美得很,采完草原野花,然后进入甘肃采黄芩、党参等中药材的花,最美的还是青海三江源头,三伏天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吸引从全国各地来的养蜂人四处安营扎寨。

  而这一路北上,都会遇到来自各地的养蜂人,其中认识的,他们会事先通过QQ群约定碰头的地点或同行的路线。“蜂友之间有个规矩,不管认不认识,只要先落下脚,对路过尚未落脚的蜂友,都会免费接待并提供食宿。”吕碧琳说,他们每年都要接待好几个,当然遇上别的养蜂人的帐篷,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钻进去。

  蜂友之间的互助,还体现在买菜和找水这两件难事上,尤其是在草原,买菜要跑几十公里路,水源也往往在数公里之外,自己方便时给别的蜂友把菜捎回来,或者帮忙拉几趟水是常事。“有的蜂友带有大车,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几十户人把菜给买了,水给拉到帐篷里,从不收取任何报酬。”

  “有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还有什么孤单可言呢?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呢?”之前一直没出过远门的吕碧琳深感这样的日子很美好。

  兄弟民族间真如兄弟

  吕碧琳这样的“游牧”养蜂生活始于2012年,如今已三个年头。最难忘的是2013年,在茂县,他认识了热情厚道的羌族人何大哥;在黑水,他在藏族老乡巴支的带领下游览了达古冰川;在诺尔盖草原,恰逢藏族兄弟罗文军嫁女,他送上贺礼去吃了喜酒,他与妻子在草原上看赛马,在九曲黄河第一湾看了日出日落……

  放蜂路上,夫妇俩不仅饱览了难得的美景,还收获了数不清的暖心暖肺的陌路友情。

  那年5月,吕碧琳随蜂儿来到茂县光明乡,他们在一处油菜花海旁搭起帐篷。一天,吕碧琳看见一对羌族母女在公路上行走,便热心地凑上去,当得知她们还要走几公里才能到家时,吕碧琳决定用摩托车送她们回家。第二天,男主人便开着小货车送来了蔬菜和牛肉干,还热情地请他们到家吃饭,从此,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在黑水县芦花镇,一个叫巴支的藏族大哥家里开了个农家乐,因达古冰川出名,从全国各地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巴支家的厕所显得不够用。吕碧琳听说后,为巴支家扩建了厕所,分文报酬未取,感动得巴支不知说什么好,最后决定带他们攀越达古冰川背后的一座雪山。

  7月是四川十分炎热的季节,青海三江源头却十分凉爽。白天,吕碧琳夫妇任由蜂儿随意采蜜,自己悠闲地到草原上看赛马,到黄河边拍照,“那年我们拍了很多照片,你可以到我的QQ空间去看,”吕碧琳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跟当地藏族老乡混熟了,有时候还可以借匹马儿骑上跑两圈。”

  草原上的婚礼十分热闹,主人家的帐篷是敞开的,不论是谁,不论送多少贺礼,主人都会热情招待,帐篷里面摆满了丰盛的食物。“我参加过藏族兄弟罗文军嫁女的婚宴,客人进帐篷都席地而坐,随到随吃,吃完就走,一天要招待好几轮,一连要摆好几天!”

  养蜂人家的家庭梦想

  辛勤的付出自然有丰厚的回报,吕碧琳一年蜂蜜的收入近二十万元,今年1月31日~2月4日,他参加了四川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几天时间就卖了3万多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着实尝到了甜头,以后我要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此类活动。”吕碧琳说。

  吕碧琳说,以前大风乡养蜂人很多,但都是传统养法,且规模小,每家不过就两三个蜂箱,收入也只有几百上千元。后来,吕碧琳在外学习了新式养蜂法,他家的蜂箱一年比一年多起来,但受季节和花期的局限,发展到二十多箱的规模就再也不能扩大了。

  2007年儿子大学毕业后带着女朋友回到家乡当村官,从此吕碧琳的家境开始有了转机。儿子发动全村发展种养业,吕碧琳除了养蜂,还养起兔子、种起食用菌。“兔子粪用来种菌子,菌渣回过头来又可作兔子饲料,这样循环发展,经济高效,一年收益十多万元,两年下来,我不仅在老家修了楼房,还在城里买了房和车。”

  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儿女劝老两口出去旅游,并给了他们几万元钱。“花几万出去耍?我才舍不得呢!”老吕打死都不出去,还是一个劲儿鼓捣自己的蜂箱、兔舍和菌棚。为了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能过得开心愉快,儿子想到一个好办法:

  2010年,儿子劝吕碧琳放弃种食用菌和养兔,专门养蜂,并组织成立了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于是将养蜂规模扩大到五六十箱,到2012年发展到120多箱,因当地蜜源不足,两口子便从此走上追蜂逐蜜的旅程。

  “有个好消息,我们现在成立了仪陇县大风乡碧琳蜜蜂养殖家庭农场,工商部门已经注册,牌子很快就拿到手了。今后,我还要注册商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我的蜂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吕碧琳信心满满。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