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本报记者朱海洋
再过几日,瑞丰家庭农场的第一批秧苗,就可以上田机插。与往年相比,今年,农场主缪昌盛的心情有些不一般。
4年前,缪昌盛辞去税务事务所的工作,回到浙江江山老家种粮,在峡口镇王村村的500亩土地上白手起家。四年打拼下来,流转的土地已有1300多亩。去年加上种粮补贴,预计收入可达50多万元。
缪昌盛认为,可观的效益背后,机械化帮了大忙。2012年起,他便先后投入300多万元,配备了烘干机、插秧机、植保机器等各类设备,还建起了智能育秧房。几年“机器换人”后,劳动力成本的确大大降低,但农机维修问题却让缪昌盛很是苦恼。
“由于维修设点少,经常为配个零件,就要耽搁好几天工夫,严重影响生产。不仅耗时还费钱,每年至少得花20万元用于维护和维修。”缪昌盛补充说,农场缺少懂农机维修技术的人,也是一道坎儿。
让缪昌盛没想到的是,3月中旬,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的突然来调研,让他的这个苦恼有了解决的希望。
得知困难后的史济锡当场表态:“请放心,我们一定加强协调和服务,让你们的农机可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和维修。”
现场,浙江省农机局副局长舒伟军也表示,农机部门已注意到人才问题,今年4月就将举办培训班,为全省的种粮合作社培训更多农机维修的人才。
史济锡还告诉缪昌盛,今年浙江的粮食产销扶持政策,除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外,优化了资金投向,重点引导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另外,还首度明确将规模化粮食生产所需配套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并且将对粮食生产主体实行信用贷款贴息补助的优惠政策。
一番话下来,顿时让缪昌盛心里有了底,这几天,他就准备去申请贷款贴息。他说:“粮食生产环节多,贷款需求大,有了这政策,贷款利息将便宜一半多。政策实惠,种粮就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