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从地里“刨金”到外出“掘金”

三农 吉林日报 2015年03月24日 08:4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磐石市,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土地流转,使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优势,变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为促进转移就业,磐石市通过以就业带创业、以就业保稳定、以就业促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从用工信息收集与发布、职业技能培训、跟踪服务等方面入手,通过行政推动、服务促动、培训带动等措施,使农民不仅从地里“刨金”转化为外出“掘金”,在土地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也走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致富棋。

  走向致富路一个品牌带动一个村

  正是农闲时节,村民都去哪了?面对记者的疑惑,横河村党支部书记谷振军一语道破:“乡里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挣大钱去啦。”

  提起村民外出打工,谷振军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村民通过外出打工,家家都富裕起来了。有的村民在村里盖起了小楼,有的在城里买了楼房,还有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或房地产公司。

  横河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全村266户农民主要靠为数不多的土地维持生计。穷则思变。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上世纪90年代,几名村民迈出了外出淘金的第一步。

  古宏雁曾经是一名村医,这个当年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是第一批外出淘金的其中一员。1996年,他投奔在西安搞工程的同学,在工地做高层建筑结构改造、防震加固的活,俗称“打孔”。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他回到租住的小屋里,仔细回想师傅教他的活,并拿出图纸潜心研究、学习。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熟悉了高层建筑结构改造、防震加固的整套程序和做法。凭着工作细心踏实能吃苦,古宏雁慢慢地在这行里有了点名气。

  “一次我找活干的时候,用工单位一听我是横河村的,就问能不能接下做高层防震加固的活。”古宏雁说,正是这次工程让他赚了第一桶金,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越来越多像古宏雁这样外出打工成功的事例,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谷振军说,过去,村干部每天起早贪黑挨家动员,出去打工的人也不多,现在每年春节没过完,村民们就已经都“上岗了”。

  近几年,磐石市针对每个村的特色培养劳务输出“品牌”,不仅让农民了解更多外地用工信息,还拓宽了农民的打工渠道。

  一个产业带动一个村实现大发展

  刚刚进入红旗岭镇都力河村,一排排草莓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在韩永发家的温室内,一株株低矮油绿的草莓秧上都结着三四个水灵灵、红彤彤的大草莓,十分诱人。他和老伴儿正忙着打理,墙角堆放着一排排的牛奶箱。

  年近60的韩永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里人均耕地不足2亩,过去,乡亲们靠在大田里“刨”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1992年,韩永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那天起他立志要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同村的村民在辽宁种草莓赚了钱,便打起了种草莓的主意,却遭到老伴儿的强烈反对。2006年正月,他瞒着老伴儿到辽宁庄河大棚草莓主产地考察,为了学到技术,在草莓基地里打起了零工,开始偷偷学艺。回来后,他自己尝试着种草莓。为了改变草莓的口感,他想尽了办法,施“锅底油”、埋“稻草灰”,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口感、营养俱佳的“牛奶草莓”。

  “尽管培育出了新品草莓,可销售上又遇到了难题。”韩永发老伴儿心疼地说,为了打开销路,寒冬腊月,天没亮老韩就带着新品草莓到磐石去卖,结果一个星期,一斤都没卖出去。后来,他开始求水果店帮着代卖,一个水果店的老板被他的执着劲打动,答应帮着代卖。

  一天早上,水果店老板兴奋地打来电话,说草莓都卖完了,并且有人要预定。“接了这个电话,心里就像吃了自家草莓一样甜。”憨憨的韩永发提起推销草莓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

  销路打开了,韩永发开始无私地将“牛奶草莓”的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许多周边村屯的农民也都向他讨要“牛奶草莓”的种植“秘诀”。村民种草莓赚了钱,韩永发又有了新想法,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他牵头成立的红旗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向会员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并注册了“鸿新禾”商标,全面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种植。目前,合作社拥有温室大棚50多栋,温室草莓种植面积达到11万多平方米,年产量超过260吨,发展会员近200户,人均纯收入1.5万多元。今年春节期间,“鸿新禾”牌草莓更是卖出了每公斤200元的高价。

  一户企业带动一个村

  实现家门口就业

  春节过后,很多地方出现“用工荒”。但在吉林京华制管有限公司车间焊花闪烁,100余名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

  “原来我们担心春节期间会有很多员工辞职不干,影响订单的生产。但现在看,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卢学军笑着说。

  “在企业工作比在外面打零工好多了,去年一年我赚了4万多块。最主要的是在这里工作,我们两口子不用两地分居了。”李彦伟一脸幸福。

  这些年,李彦伟和妻子生活在七间房村,一直在外省打零工,去了开销也没赚到钱。去年,在村里劳务经济员的介绍下,他们夫妻来到这家企业工作。李彦伟说,他和妻子都是明城镇七间房村人,公司离家比较远,他们夫妻天天早出晚归,晴天还好,如果碰到雨天很麻烦,要是租房子还不划算。后来他们向公司申请了一套“夫妻房”。“每个月只需交100多块钱,房间里的设施齐全,比家里的环境都好,这么好的待遇,我们肯定要踏踏实实地在公司工作。”李彦伟的妻子满意地说。

  “公司在不断地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也多,要想他们能够在这里安心的工作,就得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卢学军说,公司除了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外,放假还给员工生活补助、子女在明城镇上学的还给孩子助学补助,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附近的农民到公司来上班,仅七间房村就有100名农民在这里工作。

  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企业不断增加,需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多。磐石市就业服务局局长赵军说,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就业,全市在1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重点行政村(社区)建立就业服务站,建立农村和城镇两种“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实现农村和城镇“就业超市”式就业服务模式。同时,全市启动技能培训工程帮助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