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李克强总理2015《政府工作报告》
京郊农民收入连年攀升
本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从59.1%增加到64.6%;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从19.3%下降到4.3%;转移性收入比重从10.4%上升到19%;财产性收入也实现了逐步提高。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226元,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比2004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3054元。2015年,随着“新三起来”持续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村闲置房屋利用试点等有条不紊地推开,农民手中的资产经营起来的“破冰”节奏渐入快板,也为京郊农民增收致富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进企业种地 活儿没变收入翻番
“都是种地,我在公司上班种地,比自己在家种地挣得多,活儿还轻省。”站在金福艺农生态农业园内,通州区台湖镇胡家垡村59岁的村民冯金玲笑呵呵地说,公司落户村里,如同给村民送来一个“金饭碗”。
老冯原本在家种大田。
2006年,金福艺农开园,老冯前去应聘。“第一次领工资时,我突然感觉,自己也跟城里人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啦。”首笔工资拿回家,老冯在统计表的家庭收入一栏中,郑重其事地添上了“月工资”一项。如今,老冯已成为公司种植组组长,月工资涨到了3500元。
去年,京郊共有6.3万名农村劳动力像老冯一样,实现了就业或转移就业,成为“工资一族”。2014年,全市通过推进农民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124名,培养骨干农民1184人,38.4万多名农村劳动力被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农村地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072元,比去年的12035元增加了8.6%。
土地“动”起来 资产变资本助农增利
今年春节前,平谷区峪口镇北杨桥村62岁的村民张山,第4次领到了土地流转费和分红。老张原本靠种3亩大田为生,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不说,收入好的年头,一亩地才挣几百元;遇到年成不好时,甚至全年白干。
四年前,他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入股,每亩地每年可获1000元流转费。协议中还规定,依据被流转土地上的项目经营情况,流转费、分红每年以3%至5%的幅度递增。不用种地了,老张每逢用工高峰时外出打工,每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
随着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不断深入推进,本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土地和闲置村集体资产“动”起来带来的好处。2014年,全市21个乡镇150个村基本完成18.2万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全市流转土地274.8万亩,占确权总面积的61.6%;乡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进入实施阶段;累计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单位达到3878个,其中村级3859个,乡级19个,村级完成比例达到97%,324万农民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市农村产权交易所累计成交187宗,总金额达12.27亿元。
单纯种地变经营 农家院收入节节高
除了向土里要效益,农民家庭经营模式也日趋丰富,开小买卖、搞运输、从事食品加工,农民在创收方面的眼界越来越开阔。特别是随着京郊游的兴起,不少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开起民俗院,就地搞起民俗旅游接待,收入节节攀高。
随着天气转暖,密云县溪翁庄镇尖岩村民俗户郭文凤的心情指数也不断上扬。去年8月,她将自己的农家小院改为民俗院,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尖岩村邻近黑龙潭、京东第一瀑等景区,郭文凤的民俗院开张不久,就迎来不少游客。“虽然中间有3个多月的冬季淡季,收入依然达到2万多元,今年开春后,生意肯定更火。”郭文凤又琢磨了六七道新的特色农家菜,还找人学习如何上网宣传自家的民俗院,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大干一场。
去年,本市出台了系列规范京郊民俗游发展的措施,一批乡村和景观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京郊,走进民俗院。2014年,全市民俗旅游户接待游客1914万人次,总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0.4%。
收入提高了 农民眼界更开阔
走进企业当员工,入股经济组织当股东,开起买卖当经营者,随着京郊农民收入途径日渐扩大,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钱包日渐鼓起来的京郊农民,将目光瞄准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眼下,草莓采摘季进入中后期,昌平区兴寿镇麦庄村草莓种植户王来泉盘算着,今年地里的农活儿完成后,他想走出去看一看。“听说日本的草莓种植非常好,有机会想去学习一下,回来把自家的草莓种得更好,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发展更精品的草莓。”王来泉说,这样的念头,在十年前他连想都不敢想。十年前,他靠打零工为生,全家年收入仅1万多元。通过发展草莓种植,他今年全年收入预计可达40万元。老王在上网推销自家草莓、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刚挣到钱时,想的都是翻新房子、买车子,现在挣了钱,追求的东西更多了。”
农民个人的眼界高了,作为农民抱团闯市场的组织——农业合作社追求的发展目标也不断提高。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延庆县绿富隆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已有入社农户4000余户,流转和辐射带动农业生产2万余亩。收入提高了,社员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今,该合作社正在通过纵向发展蔬菜种业等产业,横向开拓有机蔬菜的国际市场、大众市场,打造“安全蔬菜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