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北京三农发展尤需科技驱动

三农 京郊日报 2015年03月03日 10:0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三农发展明确提出了三大目标,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换句话说,就是“做强农业”“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实现上述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的保障支撑措施,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北京这种自然资源短缺但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尤为关键。可以说,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个目标中任何一个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科技强则农业强

  资源禀赋对首都农业发展方式选择乃至首都整体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众所周知,北京是人多、地少、缺水的资源紧缺型城市,实现农业发展需要首先解决资源约束问题,在资源禀赋既定的条件下,就要致力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这无疑为科技发挥支撑作用提出了需求,也创造了条件。

  首先,优良品种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杂交小麦品种在省种30%、节水50%、节肥20%的管理条件下,亩产791斤,较农户种植对照品种增产4.3%;雨养旱作玉米品种自2007年以来已累积示范推广1348.12万亩,节省灌溉用水4.23亿立方米。其次,智能装备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用无人植保直升机喷洒农药,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同时,每小时可防治60-80亩,一天可防治400-600亩,效率是手动喷雾器的近百倍。使用智能化芽种生产技术和设备,可实现芽种出芽率提高10%以上,催芽时间节省2-3天,亩产量增加5%-10%。最后,水肥一体化和节水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循环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可有效防止土壤连作病害及土壤盐分积累等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栽培草莓时亩用水量40.9吨、用肥量45.5公斤,与常规相比每亩可节水130多吨、节肥44.5公斤。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粗略估算,全市大田应用该技术,年公顷可减少用水量900立方米,与传统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超过30%。此外,采用针式喷灌机以及滚移式喷灌、微喷、半固定式喷灌,在3000亩示范区内可以实现年节水13.5万立方米。

  科技强则农民富

  从目前情况看,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已进入瓶颈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每亩地净收益只有682元,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占24.6%。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北京市的形势更为严峻。据统计,2013年京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37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只有833元,所占比例仅为4.5%,增收贡献率为-26.1%。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外,改进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另一个关键是提高附加值,具体途径包括生产特色产品和提升产品品质等,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一方面,农产品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可以说,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情况看,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对农业附加值提升形成严重制约。截至2013年底,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认证主体有1029家、产品3192个,年产量269.6万吨,仅占全市同类产品年产量的29.1%,其中,“菜篮子”产品年产量160.7万吨,仅占全市同类产品年产量的36.3%。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产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降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以提升产品品质方面,科技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据统计,2006年至2013年间,通过采取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绿色培肥等技术,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肥59.37万吨,推广面积1219万亩次,使全市化肥用量降幅达18.2%;通过建立绿色防控体系,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投放性诱捕剂、布设黄板色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全市绿色防控面积从46.75万亩增加到113.6万亩,化学农药用量下降比例达34.6%。此外,据估算,通过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省药20%至30%。另一方面,精品、特色农业的打造也离不开科技的保障。一般来说,利用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往往能进入高端市场,其售价远远高于普通产品。例如,利用林地“别墅式”生态养鸡模式饲养北京油鸡,每只通过销售鸡蛋和鸡能实现纯收入278元。

  科技强则农村美

  农林水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使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地位作用十分突出。据测算,目前全市水面为280平方公里,能发挥调节气候、吸收热量、净化去污、吸收粉尘等功能,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900多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22%;全市约有森林673411.77公顷,资产总值6000多亿元,总碳储量已达到7343万余吨。全市农林水系统主要集中在农村,可以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进一步治理农业和农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挖掘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同样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首先,通过推进科技与文化、科技与自然、科技与创意紧密结合,可以打造多种主题的景观农业,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例如,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汤河村的“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香草种植为主题,引入了薰衣草、紫苏、马鞭草、洋甘菊等世界200余种珍贵香草品种,已建成全市知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其次,通过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可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测算,2013年全市共产生秸秆160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率达到70%,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全市年产畜禽粪便700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率达到70%,平均回田率达到85%。最后,通过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从而使农业和农村发展安全度过生态环境高危期。据了解,在百万亩造林过程中,一些地区在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和坑塘藕地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例如,怀柔区通过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在平均深度40米、20多年来一直未能治理的6400多亩砂石坑内种植树木30多万株,将废弃土地变为林海。

  (作者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情研究室主任、管理学博士)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