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贵州毕节:石头上开出绚丽花

三农 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2日 06:5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核心阅读

  毕节市超九成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当地农民为了填饱肚子,曾向荒山荒坡要耕地,结果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七年来毕节累计造林117.32万亩,种草17.6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添绿增翠。

  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浸润着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虽然入眼满是枯黄色调,但石旮旯里,羸弱的刺梨树苗已悄悄抽出新芽。

  朝营村营冲组的韩贤志,顾不得头顶的小雨混着雪花,在石头窝里左右顾盼,查看着株株幼苗的长势。

  韩贤志脚下是石头,背后是石山。就在前年,他还在这样的地里播下苞谷种子,企盼着一年每亩几百斤的收成。

  农民为填饱肚子向山坡要粮,结果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韩贤志脚下的这种石头地,在当地并不少见。

  在毕节,有这样的笑话:一位老农开垦了十几块地,天黑时发现少了一块。原来,那块地被草帽盖住了。这笑话虽有些夸张,但与毕节的石漠化实情高度吻合。

  人地矛盾突出,是毕节农民生存、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毕节户籍人口近858万,国土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其中超九成是山地丘陵,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平均每平方公里还要养活319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有余。

  “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向荒山荒坡要地,结果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土壤越翻越薄,到头来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石漠化愈演愈烈。”毕节市石漠化管理中心主任金宇说,2005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毕节石漠化总面积达6500多平方公里,几乎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让毕节陷入“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演替,被联合国专家定论为不宜人居区域。

  为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生存怪圈,1988年6月9日,毕节开始大规模治理石漠化。2008年3月,毕节石漠化治理迎来重要时间节点——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毕节8个县(区)全部被纳入试点范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固土保水、涵养水源是首要,必须始终坚持优先恢复林草植被,重建石漠化土地森林生态系统。”金宇说。据统计,自2008年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毕节累计造林117.32万亩,种草17.6万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添绿增翠,在不毛之地渐次铺开了一片片绿色生态植被。

  根据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毕节市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到5984平方公里,比2005年净减少542平方公里,年均缩减率1.4%。这相当于每年减少12个杭州西湖面积大小的石漠化区域。而到目前,据毕节市石漠化管理中心数据,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进一步下降到5400平方公里左右。

  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修复和群众脱贫致富两不误

  “石漠化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如果采取封山育林的极端手段,通过自然恢复是可行的。”金宇说,“但要同时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势必要探索一条实现生态修复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路子。”

  不种粮食种水果,韩贤志在朝营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家的土地被纳入石漠化治理范围,改种刺梨、核桃,一亩有500块的补贴,树苗免费发下来,我栽到自家地里还有劳务费,这样的好政策当然不能错过。”韩贤志在2011年一下子拿出17亩地中的13亩种上了刺梨、核桃。

  前几年不到挂果期,没收成怎么办?村里又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韩贤志拿土地入股,搞起了林下养鸡和种草养牛养羊。虽然刚刚走上正轨,韩贤志去年就有了2万多的收入,“比过去种苞谷强多了。”

  撒拉溪治理石漠化走的是一条“经果林—林下养殖—动物粪便提高地力”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在治理石漠化面积1600多公顷、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0%的同时,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上世纪末的500余元提高到去年的4000余元。

  从大方县城向南驱车不到半小时便到了羊场镇羊场村。在蒋云明的中药材基地里,山间石旮旯间栽满了中药材。53岁的蒋云明从1986年开始自己摸索种中药材,“过去这5亩多石旮旯地,种苞谷只能收600多公斤粮,家里穷得叮当响。”

  把开发扶贫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既富裕了民生又恢复了生态,毕节试验区数百万农民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呼唤新机制,资金扶持和各项政策形成合力

  “从总体上看,我市石漠化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金宇说。

  形势严峻,不只是还有近600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面积等待治理,在过往石漠化治理的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亟须解决。

  比如资金问题。据金宇介绍,中央按照每平方公里50万元的标准进行拨付,“不同地区的石漠化表现程度不同,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这些钱首先被用于潜在和轻度、中度地区的治理,而重度和极重度地区的治理成本至少要200万元。”

  按照规定,省市两级还要按照10%的比例进行配套,但这些配套资金实际上并不能足额到位。“毕节欠发达、欠开发,财政困难,这些配套资金只是下发一部分。”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中央资金到县财政后,并不能及时针对石漠化治理项目足额拨付到位。”

  此外,各方面的力量不能整合形成合力。“同为生态建设,林业、农业、水务、扶贫办等多个部门都掌握有各自的一批项目、资金,但管理并不统一,难以形成合力。”毕节市扶贫办副主任付立铭说,“比如同一块荒坡,如果被纳入退耕还林项目,头5年可以领到每年每亩1500元的补贴,而如果被纳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种上经果林、中草药,这一补助只有500元。”付立铭认为,做好石漠化治理,关键还在干部观念、认识的转变,关注资金落实的同时,应多考虑怎样将项目做好。

  记者了解到,针对招投标来的苗木质量不佳问题,已有多个区县在进行新的机制探索。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从2010年起把营造林项目承包给中标公司实施,工程种植完工和管护期间,由县石漠化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分6次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直到达到验收标准后按比例支付资金。

  付立铭建议,相关项目的实施要更多地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项目,细化考核标准,讲数量也要讲质量,把落脚点放到成效上来。”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