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新常态新难题新举措——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改革新风向

三农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2日 10:1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黑龙江垦区红星农场,大农机、大水利助力现代化大农业。新华社发(陈德刚 摄)

  2月1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次锁定“三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破解“三农”新问题应从何处发力?梳理今年一号文件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1.经济中高速增长:农业新增长点在哪?

  【政策亮点】:

  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即将启动,各地农民又开始忙碌起来。种粮效益低、风险大的现状让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铁桥村种粮大户张风心里多了一份忧虑。

  “现在种一亩水稻,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成本要300多元、人工费用400元、土地流转费700元左右,一亩地总成本将近1500元。”张风说,2014年水稻市场价是每斤1.34元,按每亩600公斤单产计算,收入是1608元,一亩地就赚100元,“无论怎么算,都是不划算。”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也连续十一年快速增长。但是,在一些“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看来,这让人喜忧参半。

  目前,日益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已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坦言,经过多年拼资源、拼消耗的增长,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处于过剩状态,但是这种农业发展方式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其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压力,一是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成本;二是由成本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又让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偏高,导致农产品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国内部分农产品库存高企;三是生态环境的制约。

  “中国过去单纯以追求产量为主、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发展方式,对国内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危害,比如说重金属污染问题等越来越引起各方面关注,也对农业自身发展构成越来越大制约。”陈锡文说,在这样背景下,“一号文件”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片面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当前农业进入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对农业政策选择形成倒逼机制,要求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

  2.农产品价格倒挂,补贴接近上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政策亮点】:

  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连续第五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缩小0.06。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面临好形势;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倒挂,‘黄箱’政策接近上限,在两个‘天花板’挤压下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陈锡文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对农业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如何生产出产品,让市场有更多需求,让农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情况下,如何保持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张晓山分析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还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从长远来看,促进农民增收需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和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此外,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探索和发展,尽快实现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些问题解决了,农民收入也会得到提高。”杜晓山说。

  3.农村空心化:如何建设新农村?

  【政策亮点】:

  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闲时节,山东高青县黑里寨沙里村农民张书光每年都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日子不足三个月。今年风调雨顺,他家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粮食多打几百斤少打几百斤对我影响不大,打工一个月的工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打工一月顶种地一年。”张书光说。在农村,像张书光这样,种地成为兼业化的农民不在少数。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问题突出,新农村建设的路怎么走?这是新常态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重大历史课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无处寄放乡愁。”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分析说,还得从根本上化解新农村建设的深层次矛盾,以特色为切入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资金投入做保障。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国家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新变化,如何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秦富认为,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的举措,进一步明确“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这些都将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渠道,激发市场活力,走出一条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新路。

  链接

  今年一号文件“四个重大”

  ■重大课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重大考验

  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遭遇“双重挤压”。

  ■重大挑战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

  ■重大问题

  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增强,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李慧 整理)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