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徐淙祥(中)在田间查看作物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编者按:由农业部指导,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具体实施的首届“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遴选活动,自2014年10月初启动以来,经评委会对各地报送的候选人进行审查和初选、社会公示,并结合公众投票,最终选出10名人选。“全国十佳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先锋。他们以农为业,以农为荣,崇农爱农兴农,把农民这一古老的职业干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他们身上体现着“三农”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写满了实现“三农”中国梦的精彩故事。本报特派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从今日起陆续在本栏目刊出,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杨丹丹
谁能相信这样的好事?
有人给你提供技术,保证不增加生产成本;小麦亩产1000斤,大豆亩产300斤,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也要比普通种法增产10%以上。达不到上述目标,此人包赔;超过目标,超出部分此人只取两成。
这事是真的。敢打包票的人叫徐淙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有“皖北麦王”之称。
有人要问,他真有这么“牛”?人家在2003年就用事实证明了:那年参加徐淙祥“科技承包”的有850亩大豆,当年遇到特大洪涝灾害,跟普通田块相比,这些大豆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大幅增产,平均亩产达165公斤,高产田块亩产突破260公斤。
这可真神了!
寒冬季节,记者来到张槐村,急着一睹“麦王”真面目。
一走进徐淙祥家的客厅,桌子上一摞小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老徐主编的《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手册》。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小麦、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形式汇编成册,有的还制成挂图,免费发给大伙儿。
早些年间,他们这儿的小麦亩产也就三四百斤,大家也都没啥专门技术。老徐这人爱钻研,都是种麦子,他比别人下的功夫可大多了。平时他就注意搜罗品种、管理上有什么新动向,一旦运用上,又坚持不懈地四处求教、细心记录、认真比较、力求改良。在老徐的家里,一个偌大的书柜格外引入注目,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从事科研以来的相关资料,有不少已经发黄发黑了。“这些资料可不能毁了,都是这些年种地的全部‘宝贝’,需要时可以调出来比对。”老徐一边说,一边爱惜地翻看。
现在,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摸索探讨出了四套小麦优质超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即:60首谚语栽培法、20项关键技术栽培法、技术规程栽培法和农时季节栽培法,被村民誉为四套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法宝”。
从2009年起,徐淙祥一直保持了安徽省小麦亩产的最高纪录,2014年再一次创造了760.9公斤的新纪录。“不仅我种的小麦破了纪录,今年整个太和县小麦都获得了历史性丰收。”老徐说着说着笑了起来——他那四套法宝功不可没啊!
为了找到最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法,老徐在自家地里坚持试验已有20多年。除了以增产为目的,还要提高地力,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持续增收。“现在农业生产进入新时期,习总书记都强调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