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隆冬季节,记者来到通渭县看到,一层层梯田被银白色地膜所覆盖,为来年粮食丰收盖上了“保墒被”;山村里一座座养殖圈舍星罗棋布,为农民增收搭建起来增收的“保险箱”。近年来,通渭县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以加快设施畜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全县以草食畜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通渭县种植牧草年代久远,历史上曾是蜀国牧马之地。2003年,荣获“中国红豆草之乡”称号。2011年,通渭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破103万亩,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县年产饲草60万吨,年产秸秆共计产秸秆240万吨,能够承载牛10万头、羊140万只,为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饲料,积聚了发展后劲。
甘肃天耀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以该县盛产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依托组建的。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县内第一家规模最大的民营草产业加工企业。记者在该公司草业加工区看到,厂区干净整洁,库房里堆放整齐的草颗粒、草饼还有打捆好的紫花苜蓿堆成了草山。公司财务总监马明吉介绍道,目前,一吨苜蓿和红豆草800多元,收购来加工后,就可以卖到了1800元,草颗粒每吨2500元、草饼2200元。增加了附加值,草产品也供不应求。如今,该企业已经建成了10万吨草产品加工厂和千头肉牛育肥场,在草产品加工方面,建成6万吨草颗粒、1万吨草捆、1万吨草粉和2万吨草块加工生产线,累计收购苜蓿草原料39000多吨,生产草产品2.4万吨,产品深受杭州、上海、福建、四川等地的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据了解,每年秋季,通渭县个个养殖小区异常繁忙,运送玉米秸秆的车辆往来穿梭,大型玉米秸秆铡草机“吞”进一捆捆玉米秸秆,“吐”出一片片碎化饲料,农民忙着将鲜嫩的玉米秸秆送到铡草机履带上,青贮池里饲草堆积成一座座小山,为来年养殖的牛羊储备了可口的青贮饲料。2009年以来,该县通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农户自筹,累计投入资金7.6亿元,建成暖棚圈舍1.3万座、青贮氨化设施60万立方米,全县饲草青贮氨化能力达到47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0%,畜牧业生产逐步由耗粮型向节粮型转变。
合作社走出发展新模式
走进通渭县襄南乡祁尧村祁尧社,村庄旁边是一排排整齐的蓝顶红砖的羊舍,在光秃秃的山梁上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国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肉羊养殖基地。祁国梁是本村人,2012年,在乡政府的号召和县上牛羊养殖奖补政策的激励下,先后投资650万元,建成占地24亩的8座羊舍,去年引进良种羊500只,经扩繁羊存栏达1200只,给社会推广良种羊400只,有效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
目前,通渭县从事养殖业的畜牧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以股份形式的不同分为“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3种形式,入股方式为资金、实物、土地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达4290户,成为全县畜草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全县各类畜禽存栏达到194万头(匹、只),养殖业产值达到8亿多元,人均牧业收入1186元。
循环园区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2014年12月底,慕名来到通渭县畜草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站在山坡上整个园区尽收眼底。甘肃春寅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荷斯坦奶牛养殖场里,600多头奶牛从圈舍里溜达出来,晒着太阳,一辆大型推土机清理着粪便。场长南映辉介绍说,这里每天产奶4吨,公司现存栏奶牛650头,年产奶3100吨,年乳制品生产能力达26000吨,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5900万元。
在这个产业园区里,还有一家专门从事波尔山羊良种繁育的通渭县兴达农牧有限公司育场。现存栏肉羊983只,其中基础母羊930只、种公羊53只,年产羔羊1300只,分别调运到安定、临洮、陇西、岷县、渭源、庆阳镇源、花池、庆城、临夏广河在内的八个县,销售收入150万元,运营情况良好。
通渭县是全省秸秆转化示范县和全省牛羊养殖重点扶持县,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该县于2012年在碧玉乡冉家石滩村规划建设畜草肥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打造“四个基地”为重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畜草产业上、中、下游产品协同快速健康发展格局。畜草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为全面推进该县旱作循环农业、实现以工促农搭建了科学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