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及甘南藏区是甘肃省三大贫困集中区域,也是甘肃省扶贫攻坚的三大重点片区。由于种种原因,三大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怎样使三大片区真正摆脱贫困,成为今年甘肃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现状 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以秦巴山区的陇南市为例,2013年该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36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2.62%,占全省6220个贫困村的22%;有贫困人口83.94万人,占全省552万贫困人口的15.2%,贫困发生率34.06%,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36元,比全国的8896元低5360元,比全省的5093元低1557元,绝对值排在全省末位。
政协委员曹成章在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目前秦巴山片区规划整体实施进展缓慢,与干部群众期望差距较大,还存在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部委专项规划中期评估时,部分规划项目未被纳入,致使一些规划项目无法启动实施。
据了解,“两州两市”(甘南、临夏、陇南、定西)历来是甘肃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这一地区贫困县区多达75个,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87.2%,扶贫攻坚形势依旧严峻。
探因 投入不足底子薄
去年9月,为全面了解甘肃省实施三大片区规划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提出支持三大片区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帮助三大片区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民建甘肃省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三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三大片区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无法真正满足扶贫需要,导致项目实施中资金紧张;金融扶持力度不大,“贷富不贷贫”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扶贫补助标准低,基础设施和培训项目的扶助标准不统一,标准低。如整村推进每村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这些资金只能解决部分交通、饮水等问题,无法满足贫困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互助资金”全覆盖需求。
在项目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上,调研发现,一方面扶贫规划中项目配套设施、配套资金太多,扶贫资金无管理费,指令性任务与贫困乡村实际需求不完全相符;另一方面已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质量和等级低下,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全省平均水平和脱贫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此外,因灾、病、学等返贫现象突出,扶贫成果巩固难度大,难以走出“扶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落后,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建议 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
根据调研结果,民建甘肃省委建议,首先应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弥补资金缺口,继续落实“两州一地”专项扶贫资金。加大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投入,在原安排资金规模的基础上,每年再倾斜支持2000万元,重点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道路、河提、护坡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其次,应调整补助标准,实行差异化扶贫。曹成章委员建议,在国家补助标准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适当调整标准,确保各地区扶贫项目正常进行;提高整村推进项目标准和数量,争取到2020年实现整村推进项目全覆盖;在原有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增加易地扶贫搬迁投入,每年再支持2000万元,人均补助按陇南、临夏、定西l万元和甘南1.2万元的标准执行;提高交通项目投入标准,每公里至少增加投资20—25万元;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适当提高生态功能核心区移民补助标准。积极发展后续产业,通过牧区林区看护费、生态补偿保护费等,给移民提供生活保障。
同时,安排项目管理费,取消项目配套设施和具体指令性项目任务,如梯田、双垄沟播、中药材,畜牧业养殖、到户贴息等“规定动作”,只按整村推进、种养业基地、科技扶贫、劳务移民、扶贫培训下达指标任务,确保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有适当调整空间,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
此外,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在实施好兰渝铁路、渭武高速、武九高速等重大项目的同时,切实抓好县际路、联网路、断头路建设,加大通村公路硬化和村组道路拓宽工程建设投入;支持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加大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比例,力争2020年实现整村推进项目全覆盖。
民建甘肃省委还建议,各片区应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组建龙头企业。在扶贫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不能就扶贫而扶贫,应以区域发展为前提,发展产业脱离贫困。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组建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组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切实帮助农民拓宽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