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毛光谦夫妇的大棚蔬菜经

三农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15年01月26日 14: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刘海军鲁军娜

  在舞钢市八台镇彦张村,毛光谦和姬晓玲是一对出了名的蔬菜夫妻,他们从事大棚蔬菜生产已有六年多时间。这当中,他们用过硬的技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自家的蔬菜产业一天天地壮大,并带动全村40多户村民依靠栽培蔬菜走上致富路。

  严冬时节,原本是万物萧条的季节,然而在彦张村却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野里,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绿意盎然。“今年,我又增加了几个大棚,天天忙活。弯腰摘黄瓜没看到你来了,不好意思啊。”1月10日,记者走进毛光谦的大棚里,他和妻子姬晓玲正在采摘黄瓜,准备第二天出售。

  今年36岁的毛光谦已经在蔬菜种植业打拼了6年多。2008年秋,毛光谦忐忑地拿着外出务工挣来的6万元钱租了10亩土地,开始尝试建大棚、种蔬菜。当年底,蔬菜上市,收益可观。两三年后,尝到大棚栽培蔬菜甜头的他开始认真考虑其基地的扩张“大业”,2011年秋,他瞄准机会又租了53亩地,建大棚、购机械,增加黄瓜、西红柿、苦瓜等品种,开始在蔬菜种植领域大展拳脚。

  “现在正是黄瓜销售的好季节,因为我们的黄瓜品相好、质量高、口感好,每天平均900公斤到1200公斤的产量,很轻松地就能销售一空。”说起黄瓜的销售情况,毛光谦不无自豪地说。

  “不过,温室黄瓜,技术含量高,管理难,投入大,价格自然不会低。”妻子姬晓玲补充道。

  “现在种菜也不容易啊。”姬晓玲介绍说,目前每天除向市场供应黄瓜、西芹等蔬菜外,还供应白菜、萝卜、香菜等。从当天下午开始采摘、清洗、包装,需要忙到晚上9点多。如果是夏天,为了保证蔬菜新鲜,要从晚上开始采摘,一直忙到天亮。

  “要增加效益,就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家现在有10个温室大棚和12个大棚,还远远不够。”毛光谦介绍说,蔬菜和其他商品一样,规模上去了,产量大了,商品的成本才能降低。为推广大棚蔬菜,毛光谦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带动全村40多户人家种植大棚蔬菜,基本上都是他帮村民搭棚子、给他们讲技术。

  缺地、缺钱、缺人手,毛光谦细数着他面临的困境。他说,在外面务工学到了很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现在家里建的大棚都是比较低端的。他想建设真正自动化的,整理苗床、调节棚温、洒水、施肥都不需要人工的智能型大棚。

  新的一年里,毛光谦说,他希望政府尽可能地为他搭建融资平台,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自己的品牌蔬菜,组建一个合作社,让大家餐桌上的蔬菜更丰富,自己和乡亲们也能更快地富裕起来。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