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难舍自家奶牛 盼奶价尽快上扬

三农 四川农村日报 2015年01月15日 09:2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 廖晶莹

  近期,河南等地频频传出奶农“倒奶杀牛”的消息,让记者对四川奶农生存现状很关注。1月13日,记者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采访了养奶牛8年的奶农程朝云,听他述说当初养奶牛的原因,近期经营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打算。

  回乡

  养奶牛挣钱照顾一家老小

  今年48岁的奶农程朝云是碧峰峡镇庙后村一组村民。2006年以前,他是一个走南闯北的农民工,凭着一身手艺四海为家当木匠。

  “当时我在外面打工做木匠,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元。后来想着家里两个娃娃都还小,老人年纪也大了,就决定回家养奶牛。”程朝云指着挨着住房、200多平方米的5间圈舍说,买牛、修圈舍,当时投资了十多万元,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外债。

  程朝云说,和打工相比,养奶牛的日子更加辛苦,“不但磨皮还要磨心”。早上4点过,他和妻子就要起床挤奶喂牛、打扫卫生、送奶,中午和晚上还要重复两次,每次都要做两个多小时。而上午和下午的间隙,他们要么去自家地里割草,要么开着三轮车去其他农户家买草、拉草,总之很难闲下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养牛第一年,家里的8头牛就为他们赚回了5万元。“算下来比打工强多了。”忆起当年,程朝云情不自禁地笑了,在他眼里,既能养牛挣钱,又能照顾一家老小,便是理想生活。

  8年来,程朝云家的奶牛数量从七八头逐渐增加,在2013年达到20多头的最高点。然而,由于行情不佳,2014年初他宰掉了一部分,目前存栏16头,除去3头小牛,其余13头都在挤奶期。

  低谷

  奶贱伤农

  加入专合社抱团取暖

  近期河南新乡部分地区的单斤牛奶售价甚至跌破一元,一些奶农选择倒奶杀牛,程朝云有遇到类似情况吗?

  “不要说1元,如果牛奶单斤价跌到1.6元,我就要杀牛了,因为多卖一天就多亏钱。不过我们还好,现在每天产鲜奶近300斤,协议价每斤2.1元—2.15元,收入大概600元,还不至于亏本。”在程朝云的印象中,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牛奶的行情就越来越差。“2008年每斤牛奶卖3块多,后来基本上隔段时间就要降一点,让人心痛。”

  转机出现在2013年,碧峰峡镇上百户奶农成立了奶牛专合社,和当地的一家农场合作,以比市场价略高的协议价收购牛奶。

  牛奶价格 “跌跌不休”,饲料成本却是连年上涨。程朝云掰着手指开始算账:现在玉米、麦麸每斤1.5元,黄豆每斤将近3元,青草每斤超过0.1元,干谷草0.6元一斤。光玉米、豆饼等做成的精饲料,一头牛一天就要吃一二十斤,加上干草、青草、兽药等成本,一天要花掉400多元。“如果算上人工,那就根本没得赚头了。现在外出打工,工资最差都是100元一天,还不操心。”程朝云说。

  心声

  不忍杀牛

  只盼牛奶价格上扬

  话虽如此,程朝云却并不真的打算放弃奶牛外出打工。只要能按协议价卖奶,他就愿意继续做下去,“拖一段时间,看价格能不能涨回去。”

  对程朝云这样的奶农来说,宰牛,只是实在走投无路的下下之选。一般情况下,一头奶牛,奶农是以1.4万元至1.8万元的价格买回来的,而杀牛卖肉,大概只能卖到六七千元,净亏损上万元。

  养牛8年,对家里的奶牛,程朝云心存感激。他说,虽然家里房子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砖瓦房,近几年大件也只添了摩托三轮车,但是因为养奶牛,他已经给儿子存下了在城里买房的首付。儿子程龙今年22岁,已经在他和妻子的陪伴下读完初中、高中、大学,长大成人,而女儿也从两岁的小孩子成长为10多岁的初中生。“这些都是外出打工挣钱比不了的。”

  程朝云对奶牛的感情也相当深厚。在他家牛圈里,年纪最大的牛已经8岁多,从2006年他入行起便一直跟着他。而家里每一头奶牛,程朝云都能一眼就辨认出来,每头牛的脾气如何,要怎样和它们互动,他也了然于胸。“奶牛都很听话,喊它动一下它就动一下,喊它翻身就会翻身。每头牛都有固定的位置,它平时运动后都会乖乖回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给人添乱。”程朝云笑着说道。“去年杀牛,我是下了好久的决心才动手的。要说再杀牛,我是真的不忍心。现在大家这么关注奶牛养殖和牛奶价格,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牛奶价格就上去了呢?”采访最后,程朝云喃喃说道。

  相关阅读

  从2013年的奶荒到2014年的“奶剩”之间的转变似乎突如其来,一夜之间奶价持续下跌,奶农亏损开始在各大主产区蔓延,甚至出现了个别的倒奶、杀牛事件。“此次奶剩的主要原因,还是进口奶量的大幅增加。”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说,各种进口超高温灭菌常温牛奶以每天1000吨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最终供过于求,损害奶农利益。

  此外专家还认为,国内原奶的高价是“奶剩”深层次的症结所在。饲料、人工成本上涨;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滞后;万人规模场高投入高产出等,这些都是我国养殖业转型路上的阵痛。 据新华社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