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农家院里的“循环经济”

三农 农村报 2015年01月09日 08: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农家院里的“循环经济”

  耿向文 王勇凯

  初冬的农村,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是成堆的粮食。可走进绥滨县忠仁镇兴隆村农民李维喜家的大院,看到的却是成群的大白鹅和一个个大坛子。莫非他家没种粮食或粮食已经出手?回答是否定的。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李维喜家今年种粮了,但没有外卖,而是就地消化,利用收获的粮食在自家院子里发展起了“循环经济”。

  陪同采访的镇干部指着一个个大坛子说:“今年李维喜种的粮食都在这儿呢,已经变成酒了。这一坛坛的酒就是李维喜家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一环。依托粮食种植业发展酿酒业,再用酒糟喂养大鹅发展养殖业,就是李维喜创办的‘家庭循环经济产业链’。”

  已近半百的李维喜家有4口人,妻子赵艳芳是一位十分勤劳的妇女,两个孩子都已成年并在外地发展。在去年春天之前,李维喜夫妇曾在俄罗斯做过9年蔬菜种植和销售生意。去年,回来后,受亲戚的启发,学习酿酒技术。

  去年初,李维喜夫妇早早就把酒厂办了起来。可酿酒产生的酒糟怎么处理呢?善于琢磨挣钱道道的赵艳芳就对丈夫说:“酒糟也卖不了几个钱,不如咱抓点鹅来养吧,这样既能解决酒糟问题,长成后的大鹅还能卖钱。”妻子的建议得到了丈夫的赞同。于是,当酒厂产出第一批酒糟时,夫妇俩就在村边江岔子上围起了一片水面,养上了2000只鹅雏。自此,李维喜夫妇的家庭经济产业就已经由单纯的酿酒业延伸到了养殖业。

  “酒糟问题解决了,可酿酒的原料咱不能总靠外进呀。要是咱包点地自己种高粱,那酿酒的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抓完鹅雏没几天,赵艳芳就又生出了自己种酿酒原料的想法。就这样,在赵艳芳的倡导下,李维喜夫妇在去年5月又包了10公顷耕地全部种上了高粱。到秋收时,公顷产量达到了7吨多。夫妇俩将收获回来的高粱全部酿成了白酒。加上春天酿的一些,李维喜家的酒藏现在足有30多吨。赵艳芳保守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在解决酿酒原料上,他们家一年就可节省三四万元购买原料的成本。种植业又让两人尝到了甜头。

  兴隆村紧靠黑龙江边,空气清新,水质好。由于鹅吃的除了酒糟就是玉米,所以肉质就非常好。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赵艳芳善学好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县、镇的技术人员。就这样,经过5个月的精心饲养,2000只小鹅雏全都变成了七八斤重的大鹅。“你看人家李维喜两口子养的鹅,那才叫香呢。”一传十,十传百,大鹅出栏后,引得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前来购买。赵艳芳告诉笔者,前几天,邻村的村民开着小四轮拉走了一“蹦蹦”的大鹅。等这2000只大鹅都卖出去,至少能赚5万多元。

  自此,李维喜夫妇创办的以种植业、酿酒业和养殖业为链条的“家庭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谈起以后的发展,李维喜告诉笔者,今年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在种植业上,再包10公顷地种点玉米,在玉米地里放上鹅吃草,这样既节省了除草剂的投入,又解决了大鹅的饲料问题。此外再种点蓝莓和枸杞。在养殖业上,力争将大鹅养到5000至1万只,并在养鹅的水源里放上鱼苗,发展养鱼业,让鹅雏和鱼苗相互借力成长。至于酿酒业嘛,在酿好高粱酒和玉米酒的同时,再扩大一些品种,将自己种的蓝莓和枸杞等全都酿成酒……”交谈中,李维喜夫妇越说越高兴,越说越激动,仿佛一个更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已经建成。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