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在《中国茶经》里找不到关于“黄片”的学术说法,而在百度搜索“茶叶黄片”,则会自动出现“普洱茶老黄片”的百科解释。“黄片”的说法源自普洱茶,首先我们来说说到底什么是普洱“黄片”?
普洱黄片,是在原料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茶青等级较低,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青(采摘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之外的第三叶,一般不会采到四叶),俗称为“黄片”。 黄片有两种,一种是老黄片(老滑片),是上一年度或上一轮生长中余留的老叶,其质地坚硬,木质化特征明显,这是生长细胞衰老和死亡过多造成的碳化结果。另一种是小黄片,小黄片是未成熟叶(鱼叶)在衡定的杀青温下,由于内含物质不足,尤其是叶绿素在脱镁氧化中损失殆尽,多酚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与联苯邻醌一起反应产生大量茶黄素,这些色素在未被水溶解之前,沉着于茶叶表面而形成“黄片”。
由此可见,黄片的成因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内含物不足,二是杀青温度的过低。如果适当杀青温度,并同时提高杀青叶的降温速度,就能很好的保持叶片中的叶绿素,阻止茶体自身的氧化速度,鱼叶也就不容易形成黄片了。因粗老、卖相不好,早期的普洱黄片是不流通于市场,茶农又不舍得扔就被当作日常解渴茶。
这些年,随着普洱茶价格的水涨船高,普洱黄片开始了它的华丽转身……
传说一:大家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的故事,被演变成了神农氏去尝百草之前,在一棵大茶树下烧着一锅水备着回来喝的,他吃了一肚子的毒草挣扎着回到大树下,烧开的水里漂着几片大树叶,肚子奇疼的神农把大半锅水喝完了,立马止住了疼痛。这几片大树叶是自己落下漂到锅里的,不可能是细嫩的芽叶,肯定是老树老黄片。
传说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版纳地区的茶山贯彻执行改造低产茶园,栽种高产优良茶种茶树的政策。一夜之间,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惨遭砍伐,茶农们把砍伐倒的茶树上稍嫩点的老叶采回家里,制作成当地人爱喝的粗毛茶——老帕卡,也就是今天的“老黄片茶。”
每一种“传说”背后总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今天的茶行业最不缺的就是说故事的人,相信随着“市场的需要”,“黄片”的传说三、传说四、传说五会应运而生,一如今天那些关于普洱老茶的故事。
不管传说有多少,茶友们对“黄片”的态度只有两种,大部分人认为:黄片就是普洱茶加工时出现的残次品。
采访时,有茶商表示,普洱茶大热,富了茶商,也富了茶农。日渐致富的茶农,对生活也越发有“追求”,不愿再喝在制作过程中被淘汰的“黄片”。那“黄片”怎么办呢?于是茶农就把它们压成砖、饼(特别是一些知名山头的黄片),送给上山收茶的茶商。因为价格极为便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茶商推到市场炒作,才为人所知。
大多数茶商认为,不管如何借助传说进行炒作,“黄片”依然逃脱不了“边角废料”的命运。普洱黄片原本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普洱茶的附加产品而已。有人偶然发现被放上几年的老黄片也另有一番风味,但最多也只能说是物尽其用。不可能作为一种产品在市场上营销,它的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极低的。有茶商指出,同样一批毛料里,为何要把好的卖高价?为何要把黄片单独挑出?这说明黄片是没有任何价值,那就无需去谈它的市场价格、市场定位了。之所以“黄片”会以商品的身份进入市场,可能是有些人因资金不够或者对茶的了解不够,想另辟蹊径把黄片地位提高,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存一两片黄片玩玩可以,但我宁愿花多点钱买好点的茶,也不愿意买黄片。”
少部分认为: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误解,它的品饮价值并不低。这种观点认为,普洱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生长时间较长,所以其苦涩感已经大大减弱,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另外,黄片比起嫩茶来说,内含物质较低,陈化时间需要的较短,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都很好很有特点。以广东地区为例,5年的黄片汤色已经变红,口感丝爽绵滑,香气浓纯。
那么,“黄片”的品质到底怎么样?
笔者开汤一泡2006年的易武黄片,经过8年的陈放汤色橙茶,香气清扬,滋味甜柔平淡微涩。相较于用嫩叶制成的茶,黄片的口感显粗显寡,且层次感不足,从开始泡至结束(可达十二泡,耐冲泡),没有波澜起伏,像个深沉的老人在缓慢地讲述陈年往事,你听不出任何情感。对于平时喝惯好茶的茶友,偶尔品饮一口平淡粗野的老黄片换换口味,但确实没有任何独特之处。从转化方面来说,“黄片”存放后口感转化较为单一。而正常的茶品因为茶叶嫩度不同、内含物质含量不同,转化后的口感就会丰富多变。
商家混淆“老黄片”概念,吹嘘“黄片”价值
“黄片”的风味几何,价值几多,完全是见仁见智,但至少也是要老的黄片才有品饮魅力,新黄片真的就只是边角料而已,但目前,市面上被冠以“黄片”的产品,都会特别突出一个“老”字。“老”是指叶片老,还是指存放一定年份的“老茶”,商家常拿此当噱头,混淆“老”字的概念,蒙骗消费者,茶友们还是要擦亮了眼,别因为“流行”盲目购买,谨防无良商家“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