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朝阳产业富了农民
——全省草食畜牧业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张晟通讯员米小全
草食畜牧业既是甘肃省的传统产业,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之一。2003年,我省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把甘肃建成畜牧业强省,牛羊产业发展走上探索起步的道路;2008年,我省又将草食畜牧业发展列入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之一,牛羊产业成为农牧民创业致富的朝阳产业。十年间,全省草食畜牧业从起步迈向全面提质增效,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转变,并积极探索建立从养殖到餐桌完整的现代畜牧业经济体系。实践证明,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促进我省农村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中增长势头最强、发展潜力最大、最具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
特色鲜明培育朝阳产业
标准化规模程度不断提高,加快了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全省规模养殖小区(场)数量达到8500个,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到80多万户,奶牛、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1.5%%和41.5%,农区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2010年在全省启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标准,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57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80个。全省牛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牛羊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全省通过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菜篮子”、补贴等项目扶持,加大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对黄牛改良所需冻精、液氮实行全额补贴,对黄牛改良冻配点和绵羊人工授精站建设安排补助资金,建立健全以冻精生产、液氮站、改良站、冻配点为主的良种繁育体系。目前,牛、羊良种化程度得以提高达到70%以上,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得以加强,牛羊新品种(类群)培育开始起步,组建河西肉牛、陇东红牛、中部肉羊、优质细毛羊核心群39个6600头只。2011年,全省肉牛、肉羊出栏率分别达到34%和58%,成年荷斯坦奶牛泌乳期头均产奶量提高到3500公斤,出栏肉羊个体产肉量达到15.7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公斤。
秸秆饲用率明显提高,示范推广力度加大。2007年前,牧区是甘肃省牛羊产业发展的主战场。2007年后,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为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省累计建成不同规格的青贮窖16.4万个,总容量达到750万立方米,每年青贮秸秆250多万吨。全省玉米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4%,牛羊产业大县超过60%,奶牛养殖企业和大型肉牛养殖场普遍开展了整株带穗青贮。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重点县正在实现向牛羊生产重点县和饲料加工基地的渐进,草食畜牧业已由牧区资源约束型走上了农区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型发展的路子,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
推进产业化经营,流通加工体系逐步完善。随着牛羊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技术培训、运销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各地以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创建地方品牌,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带农户、订单生产、合同收购等不同形式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70多万户。全省建成牛羊肉屠宰加工企业28个,年设计加工能力近300万头只;乳品加工企业21个,日处理鲜奶800吨以上,年产值7.4亿元;皮毛加工企业33个,年产值4.4亿元。
牧业收入稳步增加,贡献份额逐步加大。在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畜牧业收入稳定增长,畜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以2012年底市场情况统计分析,头均育肥肉牛(5-6月龄)盈利1000元,只均育肥肉羊(3-4月龄)盈利200元,头均奶牛盈利4000元。全省农牧民人均养殖现金收入900元左右,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0%以上,并为200多万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探索实践迈向畜牧大省
政策扶持是前提。我省提出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启动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列入六大行动之一,行动实施几年来,推进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其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项目实施是保证。在实施草食畜牧业行动进程中,现代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中央现代农业资金项目和畜禽良种工程项目成为助推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2009年以来,每年整合省级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草食畜牧业发展。2011年又争取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865亿元用于扶持牛羊产业大县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2012年,中央现代农业资金增加到2亿元。同时,每年争取国家畜牧业专项资金1.576亿元,用于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良种补贴、菜篮子畜牧项目、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护等补贴项目。在中央和省级资金有力支持下,通过地方财政配套、银行贷款、企业和农户自筹等多种融资形式,每年全省畜牧业投入已超过20亿元。
社会融资是基础。各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草食畜牧业发展,探索出了利用金融资本建设牛羊产业大县的四种发展模式:省级成立专门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实现资金放大增量;县级成立专业担保公司,解决规模养殖企业贷款;建立县级妇女小额贷款平台,解决农户小规模贷款;成立村级扶贫基金会,解决农户小额临时性周转资金。近几年牛羊产业大县累计投入资金43.68多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整合配套8500万元,银行融资和群众自筹33亿元,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资金短缺这一瓶颈问题。
开发资源是保障。为推进牛羊产业的发展,我省着力推广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全省每年人工种草面积保持在500万亩以上,草产品加工企业达58家,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结合全省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推广,将农区玉米秸秆饲料开发利用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在对青贮窖建设安排资金补贴的同时,分区域抓了10个机械化玉米秸秆加工利用试点建设,分别探索出窖贮、袋贮、揉丝打捆、青贮合作社、青贮银行等多种加工秸秆利用模式,走出了料畜互促、良性互动、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子。
强化服务是动力。科技推广服务是推进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之一,我省结合全省牛羊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重点推广了康美肉牛、庄园奶牛、陇原中天肉羊等发展模式及五良(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配套技术,建立科技人员联系养殖场(小区)及科技特派员入驻制度,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牛羊产业发展将以现代农业365发展行动计划为统领,以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开发利用、基础母畜保护与发展以及科技培训为抓手,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努力建成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