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马年的海南农业发展,犹如马行乡野,颠簸起伏。当时间一天天过去,最终“有惊无险”,描绘出稳中有进的上扬曲线。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南农村居民收入实现12.9%的增长,增幅居全国第5位,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也跑赢了GDP。
放到活生生的现实中,这个数字来之不易。这是在连续遭遇两次强台风,橡胶、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的“阴霾”下,拨云见日取得的;是海南在危机中调整结构、在发展中夯实基础、在改革中培育动力,成功发展农业“新业态”、培育农民“新收入”的成果。
稳中有进看活力
危机中调结构,腾出“笼子”换来“好鸟”
今年以来,海南农业一度令人紧张:台风致瓜菜、渔业受损;生猪、家禽、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病虫害致香蕉种植面积萎缩。年初的数据让人一凛: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同比下跌12.5%。
面对“寒冬”,海南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或减少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实行“腾笼换鸟”。
腾出的“笼子”换来了一批“好鸟”。减少瓜类种植8万亩,改种椒类、豇豆等,实现冬季瓜菜出岛产值同比增长30.6%;减少生猪,增加蛇、龟、黑山羊、黑猪等特色养殖,扭转了畜牧业颓势;减少14万亩甘蔗,换成桑蚕、水果等作物,亩产利润提高了10倍……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海南已经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战略上,坚持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海南省耕地资源有限,海南农业出路,不在数量,而在质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从今年起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推进农业品牌化。
战术上,创新机制,改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技术性难题。农业现代化需要园区作为“孵化器”,今年以来,罗牛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陵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琼海龙寿洋农业公园等多种形式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将在科技、人才、产业升级等方面起到培育示范作用。
前三季度全省农业增加值实现增长4.5%,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说,虽然增幅不大,但着实不易。我们要看到,增长并非来自短期的刺激,而是得益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更有活力、更有后劲。
稳中向好看定力
发展中夯基础,“美丽乡村”促农旅融合
“黎家民俗今日光纤入户了,网速唰唰滴……”12月16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进村村民林维在微信上写道。
今年,她将自家和亲戚家的房屋进行了装修,开起了乡村旅馆,并销售特色农产品。
时间回到3年前,林维根本不敢想象。“那时,房屋低矮破旧,进村是泥土路,垃圾满地。”林维说。
树要长高,根要深;农村要发展,底子要厚。海南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占绝大多数,基础设施落后,为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海南省着力补齐“短板”。
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对农村的投入海南却从未吝啬。从“文明生态村”到“美丽乡村”,“小财政”的海南投入“真金白银”,逐步推进卫生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房屋美化,夯实农村基础。截至今年底,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已建成1.5万多个,占自然村总数67%左右,建成“美丽乡村”70多个。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正在释放出经济效益——
农村美了,农旅可以融合了,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今年,全省休闲农业发展到200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8.92亿元,从业人员1.72万人,带动农户2.7万户。
农村美了,农民敢消费了,农村消费零售额增幅跑赢城市。前三季度,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增长17.5%,高出城市5.9个百分点。电脑、冰箱、电视、汽车等走进了农家。
稳步前进看动力
改革中蓄能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阳光工程”改名了,变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黄正恩说,“阳光工程”是扶贫式的、普惠式的,侧重于基础性技能培训,历经10多年的发展,海南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培训也要随之改变。
一项培训的改变,拉开了海南农村农业改革的序幕。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需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要更高层次的农民。为此,今年以来,海南推行了系列改革措施——
农村土地确权稳步推进。截至9月28日,海南省81个乡镇试点农村土地确权,探索解决四至不清、坡地权属不清、承包地细碎化等“老大难”问题,预计明年底基本完成确权登记。同时,海南省还正在探索实行“基准地价、公开招租竞标”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新发展。今年,海南省出台了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意见,完成了7948家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启动了百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行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始启动。今年海南省印发了《海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计划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柯佑鹏说,海南省系列改革措施将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为海南农业农村发展蓄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