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范亚旭本报记者白锋哲张培奇何烨
冷风中,豫南西平县万亩示范方里,一株株麦苗来回摆动,于清冷中汲取生长的能量。不久前,刚刚有闪着金色光芒的喜讯在广袤原野掠过,“总产1154.46亿斤!粮食‘十一连增’!”与此同时,这一个个幼小的植株也承载起了更大的丰收希望。
过去4年,为了国人的饭碗口粮,经历过饥荒之痛、对粮食有着别样情愫的河南人更加自觉地把农业放在心上。2009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提出后,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主动承诺增产300亿斤,力争到2020年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未来6年,河南如何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亮、优势更强?如何不断超越自己,在高基点上持续突破?全省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如何同广大农民一道实现诺言?在粮食增产环环相扣的全链条上,中原大地正在建起的900多个农技推广区域站作为重要一环被寄予厚望。
打破行政区划,与高标准粮田相配套
一栋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在田成方路成网的麦田边,墙体上“中国农技推广”字样及标识格外打眼。进入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块成田字结构排列的电子显示屏,田间长势情况都可以在这里高清呈现,另一侧墙上挂着9位农技员的照片、姓名、电话等信息,从一楼到二楼,办公室、休息室、实验室、培训教室一应俱全。这是西平县二郎农技推广区域站。
据县农业局局长蔡新亭介绍,整个农技站建筑面积367.72平方米,2014年1月投入使用。“基层农技推广很重要,可一度连个独立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原有的基层农技站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机构合了,场地没了,职能也变了,中心更多地承担行政服务职能。”
“好在西平县一直实施有农业项目,像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等,农技推广始终没有断线,队伍一直都在。”28年前大学毕业从农技推广员干起的西平县农业局副书记李万祥感慨地说,“从2000年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到2010年,亩产从300多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地在人种,人在人领’一点儿都不假呀!”
从2012年起,河南启动以区域站为主要模式的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明确人员管理、资产和工作经费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纯公益纯技术职能,区域站跨乡镇设置,服务范围覆盖2~4个乡镇或10~15万亩耕地。“区域站的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相配套,与区域种植特点和农民科技需求相结合,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相适应,有的建在高标准粮田示范方中,有的设在新农村社区,有的就挨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河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二郎站就建在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中,负责二郎乡、蔡寨乡和焦庄乡。”蔡新亭说,“高标准粮田或者产业都是连片横跨几个乡镇,可不分你是管哪个乡的。”
据了解,河南省共规划建设970个农技站。在河南各地采访,记者发现,每个区域站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人解释说:“建设之初,就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目的是方便识别,如同东西丢了找派出所,做生意登记要去工商局,我们希望,农民需要农技推广服务时马上会想到区域站。”
组织农民培训,农闲时也不轻松
眼下虽是农闲季节,但记者走访的几个区域站却不比农忙时轻松,都正在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今年是河南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第一年,正因为区域站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补助与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项目被直接放到站里。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区域站站长宋玉民秋收后就没闲着:“接连组织3期培训了,这不第四期也要开班了。每个班培训7天,招50人,都是乡里的种粮大户或者专业户。”
临颍县杜曲区域站也正在培训小麦种植新技术。种粮大户程国强从2009年开始陆续流转了1550亩土地:“我参加过两次培训,从有机肥的施用到深耕的推广学到很多,通过专家讲解,才知道播量要降下来,产量反而能上去。”高级农艺师吕根有是这场培训课的老师,他说:“学员们对种地不陌生,但对现代农田管理的知识还很欠缺,作为将来农业领域的主力,这些新型农民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授课老师主要来自市县农广校或农技推广中心,也会邀请省里的专家,内容根据农民需求和当地产业来定,每个区域站都不完全一样。”临颍县农业局副局长郭雁冰告诉记者。
除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像高标准粮田建设、高产创建、小麦良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也都通过区域站发挥作用。
在二郎区域站的小麦新品种样板田里,56个品种每个占地100平方米,长势不同,颜色也深浅不一。高级农艺师谢耀丽随手拔起一株小麦,摇摇头说:“还是播的太密。”谢耀丽负责区域内近50家种粮大户、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间技术指导,每到关键农时就格外忙碌,有异常天气、病虫害高发的情况,他都要及时发出警告。
据河南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曹卫东介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区域站作为县农技中心延伸服务的平台,为了确保服务区域内每一片土地都能被农技推广覆盖到,科技示范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服务机制,即“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形式,“可以说,我们的农技员是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
软件硬件配套,提升区域站服务水平
在皇帝庙区域站大厅,记者看到,记事本上清楚记载着来电来访农民的咨询事项,包括时间、来电人员、来访问题等。随便翻到一页写着:“2014年9月16日;来访人员:陈庄乡管庄村2组张四付;来访问题:玉米品种郑单958,成熟,连阴雨猝死;解决:主要原因是阴雨连绵,造成玉米田间积水,天气突然放晴,气温偏高,应抓紧排除田间积水,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讲解人:宋玉民。”
“种地遇到麻烦时,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宋站长。”王庄村种粮大户夏良成是宋玉民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流转了513亩地种粮食,看起来跟老宋很熟,“俺俩好哩跟结了亲戚似的,地里的事儿宋站长比我都操心,总嫌我郎当哩,我可是离不了他。”
“农业是露天工程,越是刮风下雨农技员越要往地里跑,过去好多年农技推广都只靠‘一张嘴,两条腿’,工作辛苦、条件很差。以前流传说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农技站的,听着是啥滋味?”作为农业系统的老兵,李万祥感受很深,“现在好了,财政一下拿出几亿元用于条件建设,办公培训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示范有基地,新型农民培训都是用投影仪、幻灯片,不少站里还装了物联网,推广手段更专业现代了,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出来了。”
据了解,河南省制定了《乡镇(区域)农技站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对农技站进行星级评定。同时,对基层农技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并要求县里根据区域站服务区域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对农技人员进行考评,目标是把农技站建成让农技人员安心、农民欢迎、政府满意、增效明显的平台和阵地。
作为惠民利民的公益事业,农技推广区域站是将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联结的纽带,担负着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重任。期待河南农技推广“软件”和“硬件”共同发力,撬动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增效的强劲潜力;期许河南迎来更大的丰收,让更多人吃上“河南馍”,让中国碗里多装河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