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今年,西藏自治区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农牧民牲畜出栏的同时,全区各地人工种草获得丰收。截至2013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已达157万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今年,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各县结合草奖政策,引导农牧民牲畜出栏,广大农牧民已认识到了草奖政策重要性,加快牲畜出栏,既享受了草奖政策补贴资金,又增加牲畜出栏收入,也促进了昌都地区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近期昌都地区牲畜出栏加大,部分几县牛肉价格与上季度相比有所下降,预计今年牲畜出栏30%任务将于12月底前完成。
为有效缓解人、草、畜矛盾,调节草料总量不足和季节性供求不平衡等问题,西藏自治区自2005年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进行人工种草示范试验项目成功后,开始大力发展人工饲草繁育。从2008年起,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大规模人工饲草料和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目前,草业已成为西藏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
据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2008年以来,《规划》已安排投资3.758亿元,在7地(市)60个县实施人工种草建设任务166.29万亩、在日喀则和山南草原站实施牧草种子建设0.52万亩,建设高标准连片人工种草9.15万亩。
今年,安多县人工试种的草长势良好,平均亩产草量达1200斤以上,总产草量达到360万斤。据推算,人工种草3000亩草场后,按防抗灾牲畜喂养草料标准每只羊每天3.52斤草计算,每年可饲养羊2800只,预计每年增加群众现金收入364万元。申扎县则以“立草为业、草业先行”的畜牧业发展思路,认真开展人工种草工作。全县采取集中连片、房前屋后冬圈夏草和天然草场补播等方式在62个行政村和县种畜场实施了人工种草,全县播种面积达18683亩,有效遏止了草原沙化、退化和半荒漠化草地面积近2万亩。据测定,人工种植的披碱草、青稞草等饲草植株高度平均达到70厘米,鲜草产量平均约5000斤/亩,预计年产草量将达1.67万吨。
依托人工种草,西藏自治区多地实现了农牧业劳动力转移增收,有效促进了畜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冬季补饲和抗灾饲草料紧缺等问题,加快了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牧民群众收入的有机衔接,加快了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不断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牧业经济发展,增加群众现金收入。通过多年的人工种草建设,到2013年,西藏自治区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已达到157万亩,增加了饲草保障,缓解了草畜矛盾,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发展。
据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日前介绍,2013年全国草原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亿吨,均创近5年来最好水平。全国草业年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我国已形成草产业发展的国家支持系统,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鼓励和支持草业的发展。从2011年起,国家每年下拨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全面建立草奖机制。
专家表示,中国未来要在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农业,预计到2020年,在草业的补充下,我国有望进入粮食稳定自给并有余粮和饲料出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