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好生态“卖出”好价钱

三农 农民日报 2014年12月05日 06:2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邓俐

  巫山,渝东门户,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之地,历史悠久,古迹纷呈,资源丰富。

  去年,重庆划分五大功能区,巫山被划分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本钱。”巫山县委书记何平说。

  如何利用本钱投好资?巫山人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种养共生,循环农业污染为零

  “我们的水稻是有机水稻,绝不施加半点化肥、农药。我们的虾、泥鳅等也都是天然无公害的!”站在稻田里,李尚前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李尚前是巫山天地农业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有着200亩的稻鳅虾鳖蟹种养共生的科技示范基地。

  所谓“稻鳅虾鳖蟹种养共生”,是在稻田里投放甲鱼、泥鳅、虾等水生物。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有了甲鱼、小龙虾、螃蟹这几大“天敌”,已不足为患,鳖虾蟹的粪便取代肥料,更好地助长水稻。物理杀虫灯诱捕的害虫用来喂食甲鱼、小龙虾、螃蟹,脱壳小龙虾作为甲鱼的补充饵料。

  种养共生的目的,是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质量安全可追溯放心粮油制度,打造高山有机大米品牌,提升粮油价格竞争力。

  “这是一种循环种养模式,整个种养过程不施肥打药,而是通过水稻和甲鱼、泥鳅、虾的共生互利,达到生态种养的目的。”李尚前说,“通过种养共生,我们种出来的水稻是有机水稻,养出来的甲鱼、泥鳅、虾也是优质农产品。”

  水稻加水产,可以创造出5个方面的效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李尚前亲切地称之为“1+1=5”。

  种养共生带来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普通大米每斤只能卖到1元,而种养共生种出的生态大米,每斤可达到10元,畅销北京、上海、厦门等地。

  “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李尚前这样描述道,一亩地投放百斤鱼(甲鱼、龙虾、螃蟹等),可产出千斤粮食,纯收入达到1万元。

  规模化品质化,小葡萄带来大收益

  来到铜鼓镇柳池村,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展现在眼前,葡萄长势十分喜人。

  目前,柳池村共有葡萄1500亩。在柳池村,几乎家家都种葡萄,全村300多户人家,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就有3户。

  于茂林便是其中之一。“以前,我们全家在宜昌卖猪肉,收入不多。后来,看到村里乡亲们种葡萄能致富,我们也回来种葡萄,开始种了五六十亩,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亩。”于茂林高兴地说。这100多亩葡萄地,每年可为他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

  村支部书记梁宏斌也是种植大户之一,他家现在有七八十亩葡萄,正常年景每年可收入80~100万元。

  梁宏斌介绍说,铜鼓镇种植葡萄,有着自己的天然优势:除了适合葡萄生长的土壤和气候,700~800米的海拔使葡萄的成熟期相比其他区域推迟了20天左右,错开了葡萄的大面积上市时间,更具市场竞争力。

  自2011年以来,铜鼓镇大力发展集采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葡萄特色效益农业。目前,全镇11个村,有9个村都在发展葡萄产业,共种植葡萄3000余亩,培育了种植大户300余户,建立专业合作社8个。

  铜鼓镇的目标,是通过10年持续发展,达到种植面积1万亩,努力把铜鼓镇打造成为“中国葡萄之乡”。目前,铜鼓镇已有2000余亩葡萄进入生产期,产量达到1000余万斤,产值3500余万元,种植农户的纯收入达到每亩地5000余元。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铜鼓也在努力提升葡萄的品质,除了现在种植面积最大的巨峰葡萄,铜鼓现在正努力发展高端品种,目前,铜鼓已引进、试种玫瑰香、摩尔多瓦、红提等9个高端品种500余亩,试种成功后将在全镇进行推广。

  葡萄产业自铜鼓镇始,逐渐发展到周边的抱龙镇、大昌镇等多个乡镇。规模化、品质化的葡萄产业正在形成。

  “3+7”,立足生态打造大景区

  在秀美而神秘的神女峰对岸的抱龙镇青石村,宋清贵经营着一家名为“神女苑”的农家乐。宋清贵一家是三峡移民,在三峡蓄水前,靠打渔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宋清贵的家就地后靠安置,并经营起了农家乐。

  “游客主要集中在红叶节和各大假期,全年接待人数达到5万人次以上,最多的一天有800多人到家里吃饭住宿。”宋清贵的妻子易光琼自豪地对记者说。

  像宋家这样的农家乐,在青石村有22家,他们都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的就地后靠安置移民,依靠火爆的三峡游,他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安逸。

  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说,巫山县位于重庆五大功能区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是县里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巫山景点非常多,可以看峡谷、观云雨、赏红叶等。

  但是,巫山旅游的发展也遇到了困境。“巫山位于长江旅游黄金水段,近年来,三峡游十分火爆。”覃麟说,但由于大山阻隔,陆路交通受到很大限制,一直以来,旅游线路大多局限于水路。游客到巫山游览,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大船换小船,游览完后便返回大船,游客只坐小船游览小三峡、小小三峡,根本来不及上岸,成了名副其实的“过境游”。

  如今,这种情况将逐步改善。巫山正通过打景区拓展、县城拓展和乡镇拓展的“组合拳”,让一个个原本孤立的景点、景区串连起来,在几年内将全县变成一个大公园、大景区,力争把游客引上岸,把“过境游”变为“目的地游”。

  今年,巫山确立了“3+7”的景区架构,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主骨架,力争打造小三峡、神女景区和当阳大峡谷等3个5A级景区,培育大昌古镇、梨子坪森林公园、葱坪亚高山湿地公园、九龙谷景观、文峰观、巫山博物馆、杨柳坪艺术村等7个4A级景区。

  巫山人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全县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5亿元。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