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大红袍制作技艺女传承人游玉琼 茶是茶人的生命

三农 新华网 2014年12月04日 11:1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出生在武夷山麓素有“岩茶第一镇”美誉的星村镇,家族祖祖辈辈以制茶为生。

  利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谈起茶来就兴奋得停不住,这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唯一女传承人游玉琼给人的第一印象。

  “茶人的生命就是茶,让我一天不吃饭没问题,但是一天不接触茶,我受不了。”游玉琼端起面前的茶杯边品味边说道。在她身后的制茶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隆转动着,几名工人在连夜加工,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沁人的茶香味。

  游玉琼生于武夷山麓素有“岩茶第一镇”美誉的星村镇:“我们游家是北宋理学家游酢的后裔,家族祖祖辈辈以制茶为生。从小我就是在茶堆里玩大的。”

  “岩茶世家的手艺传承给女人,是从我这‘破例’的。这不单有传统观念影响,更因为制茶本身就是重体力活,女孩子很难独自担当。”游玉琼说,“每到四五月份的春茶季,茶师们都得扑在茶厂,每天最多只能睡2-3小时。每一道工序都得亲自上阵,为的就是做出品质最为上乘的茶叶来。过去制茶机械化程度也低,几乎都得靠手工上阵,经常累得连怎么睡着的都不知道。”

  20多年的手艺磨砺已经让游玉琼的制茶手艺炉火纯青。“当时武夷山像我一样拜茶师学艺的女学徒有40多人,坚持到如今还在一线的,就只剩我一个了。姐妹们有时调侃我是‘茶痴’,一辈子都献给了这一片树叶。”游玉琼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说道。

  成为游家岩茶“掌门人”之后,游玉琼又接连做了几件十分有胆识的创新之举。1995年,她的茶厂开始使用电脑控制制茶机器,在武夷山岩茶厂家中头一家启用了全自动茶叶精加工生产线。3年后,游玉琼又成立了“金佛岩茶研究所”,聘请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每年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新品种的研发与攻关。

  如今的游玉琼,已是拥有5000亩茶山,400多位员工的武夷山永生岩茶厂总经理。

  2006年,随着“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玉琼和其他13位男茶师一道获评“非遗”传承人。“成了传承人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学习技术,现在茶厂里光高级技师就已经有42位。”游玉琼说。

  在游玉琼看来,制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没达到“完美”,就会影响到一整批茶叶的品质:“这在我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我今年已经47岁了,3年后就将‘退居二线’。希望这种对茶执着的精神,还能一直流传下去。”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