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余庆苦丁茶受欢迎
都匀毛尖展位
外地茶企展位
新闻背景
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展品最丰富、市场效益最好、观众人数最多、专业化程度最深、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茶业博览会,被称作中国乃至全球茶业“风向标”和“温度计”。
11月24日,历时5天的2014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落下帷幕,这个业界公认的“茶业第一展”,本届规模为历届之最——8大展馆、上千家参展茶企、50多场经贸及文化活动……
广州茶博会一直是新品发布与品牌推介的最佳舞台,本届展会品牌云集,众多知名品牌举办新品推介与发布会,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上届展会首次开设“专业观众日”,本届继续延续这一成功做法,21日为专业观众日,让全球专业观众体验到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乃至全球茶业“风向标”和“温度计”的展会上,最近几年发展迅猛的贵州茶,状况如何?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展会5天,在各大展馆之间,在浩如烟海的茶叶之中,记者展开了一次寻找黔茶的“旅行”,亲身探究黔茶在茶叶市场的存在状态。
逛展馆贵州茶企“淘金”忙
11月20日,茶博会开幕,展会所在的广州市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国际名茶馆外墙上,巨幅海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都匀毛尖香满人间”瞬间夺人眼球,探访黔茶之旅由此开始。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伴随一曲《贵州茶香》,位于展会国际名茶馆的贵州展厅正式开馆。
绿意盎然、茶香四溢的贵州展厅占地200多平方米,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都匀毛尖·香满人间”为主题。
由黔南州农委组织的12家贵州茶企代表,早早地在各自展位上泡好茶,等待来自世界各地茶商的品鉴。
都匀市东驰茶厂带来多个价位的都匀毛尖,雷山县苗家春茶茶叶有限公司为了迎合广州人的口味,除了主打品牌春茶,还特意带来新开发的艳红红茶。
在余庆小叶苦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经理张培江正和一位茶叶包装设备经销商谈得不亦乐乎。
他告诉记者,公司只带了三件茶叶参加茶博会,现在,茶叶就快卖光了,剩下的几包样品,无论多少钱都不能卖,要留下来给茶商品尝。
这会,小小的展台已经接待了五六批有合作意向的茶商,一位厦门茶商第一次喝到苦丁茶,就下了50万元订单。
在另一个国际名茶馆,铜仁市8家茶企组团参展,他们所在的梵净山名茶展厅,一场茶叶“亮宝会”正在进行,各家茶企都亮出了自己的“镇山之宝”,吸引了众多观展茶客的目光。
在贵茶叶有限公司新开发的白茶饼、黑茶饼明年将进军国际市场,这是初次露面;贵州武陵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不仅带来十多个武陵系列产品,还印制了精美的宣传册,介绍思南茶文化……
贵州由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贵州黔品记茶叶有限公司则是“单刀赴会”。
尽管没有跟随“大部队”,而是“单独作战”,但由由公司依然收获良多:展位前围着一大群广东茶客,他们对该公司出产的黔由由富硒茶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停地问这问那……
公司总经理陈永亮见状很开心,不仅如此,几天前,黔由由富硒茶正式入驻哈尔滨市大发国际茶都,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发北方市场。
另一边,黔品记的展位更像是“黔茶集锦”,都匀毛尖、雀舌、红茶、杜仲茶、苦荞茶挨个排列……
“我就是来卖茶的!”总经理陈利直言,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展会,黔品记只敢带一件茶叶参加,第一天就卖完了;所以,这次,带了40多万元的货,走势很好。
走芳村平价黔茶更好卖
茶博会期间,记者特地走访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茶叶集散基地——广州市荔湾区的芳村,了解贵州茶在这里的状况。
芳村大道两侧建有20多个茶叶、茶具及茶工艺品销售市场,经营户达5700多家,年总交易额超过30亿元。
位于芳村大道的启秀茶城内,来自贵州的聚福轩开张不到半年,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主要批发高、中档贵州茶叶,都匀毛尖和湄潭翠芽销售量比较大,在有喝功夫茶传统的广州市场,选择绿茶的大多是年轻人。
走进广东芳村茶叶城玉树茶叶店,左边的玻璃展柜上放着几排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和绿宝石。
这家在茶城已开门营业12年的老店,主要经营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和云南普洱茶。
“在芳村,卖贵州茶的不多,我们也是今年才开始试着销售。没想到走得还不错,进的春茶已经差不多卖完了。”来自福建的老板陈万龙说,几位客商在店里喝过贵州绿茶后,还特意跑回来买。
明年,陈万龙准备代理具有代表性的贵州茶,但他有点担忧:贵州茶口感好、品质高、无污染,但价格偏贵,动辄几百上千元一斤,只能吸引高端客户。
有这种看法的,不止陈万龙一人。
广州市大叶诚茶叶有限公司从2010年开始销售贵州茶,主要是湄潭黔茗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和红茶。
公司经理邱福镇告诉记者,几个茶城的茶商都有共识:贵州茶品质好,但知名度不高、价格偏贵。
“我们销售的贵州茶中,批发价18元一盒的随意泡走得最好,多的时候,一个月要卖1000多盒。”邱福镇指着一盒125克包装的黔茗随意泡说道。
邱福镇认为,精美的包装不是品牌,好喝不贵,才能征服消费者的心。茶商进什么货,必须跟着消费者走,消费者不认同,就没有市场,茶商就赚不了钱。
观市场黔茶牵电商追时尚
本届茶博会精彩不断,50多场茶文化相关的活动,看得人眼光缭乱,吸引了近万人热情参与。
其中一些论坛活动,更是专业观众关注的重点,例如11月20日举行的丹霞天雄·茶业营销论坛,11月21日开幕的丹霞天雄·茶业复兴论坛。
营销论坛现场公布了《高端茶遇冷,大众茶回归》、《双11购物节,电商里的茶叶营销之红与黑》等年度茶业十大新闻,并逐一解读分析事件背后的市场热点、趋势动向。
今年,国内的茶叶销量下降比较明显,而在不同级别的茶叶中,大宗茶消费成为主流。
除此之外,本次茶博会还首次发布了一份“千款茶叶口感体验报告”,一些行业的专家和资深人士试图以此使得消费者对于茶叶有一个更加直接的参照,凸显在消费不景气时代,茶行业对于终端消费者的重视程度增加。
发布此款报告的1510tea茶语网总经理张阳表示,“此前茶行业传播有一种老是针对‘圈内人’的惯性,其实茶叶需要更多和买茶的普通人打交道。”
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引导下,今年的广州茶博会,不少厂商在价格和消费体验上,朝着更加亲民的方向努力。
余庆小叶苦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散茶,价格就很“亲民”,明显比精包装的产品要好卖得多。
茶业复兴论坛上,电商营销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刚刚过去的双11,茶叶电商收获颇丰——艺福堂去年才卖了680万元,今年宣布突破1000万元。
这是不是意味着茶叶营销的电商时代到来了呢?对此,业界仍争论不休。
那么,电商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们只有不到5万用户,我们存活下来了。”茶业复兴论坛嘉宾、51普洱网董事长吕建锋说。
另一位嘉宾、双刀客策划总经理徐一方的看法是:“茶叶一定要靠内容,靠定位,靠传播。互联网教会我们什么呢?就是重新定位,学会传播。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接地气。”
普洱茶品牌勐乐山市场总监陈鹏则认为,茶叶并非必需消费品,所以没有必要都走电商渠道。
面对业界争论、市场变化,黔茶何以应对?
他们的回答是:此次茶博会,参展的都匀毛尖茶部分企业与管客、365等电商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茶博会上,首届广东茶文化创意产业思辨会发布了2015年广东茶文化“创意沸腾计划”,提出推广茶文化,培育新的消费群体,这与贵州的茶产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在广州市珠江影城,一家茶吧正在装修,力争12月开业。这家由贵州贵茶有限公司开办的茶吧,将用贵州的“绿宝石”、“红宝石”为原料,根据年轻人的口味,调制时尚、新颖的茶饮料,争取更年轻的消费者。
长期关注茶叶市场走向的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朱文则认为,营销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产品本身。
对贵州茶,朱文印象最深的,除了品质好、口感醇,就是价格高。
“还有,我感觉贵州茶包装过于复杂了,其实现在市场更认可简约风。”朱文告诉记者,普洱茶炒作已告一段落,“亲民茶”才是未来茶叶市场的方向;绿茶的口感和外形更容易征服年轻人,把品牌打响,让价格落地,贵州茶才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口粮茶”。
记者手记
一杯创意茶万盏中国香
今年的广州茶博会举办了50多场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对茶文化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茶博会。
在茶博会承办方、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韬眼中,做茶实际上就是做文化,推广茶文化,就是在培育消费群体;广州茶博会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茶叶展示平台,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推广茶文化。
“要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形式上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用什么东西来吸引年轻人呢,光靠内容不够,形式也很重要,你有一个打动他的空间,让他进入茶道生活里面去,再培养他们喝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李广韬说。
在此次茶博会举办的首届广东茶文化创意产业思辨会上,记者获悉,《南风窗》杂志计划明年推出《调研中国:一片行走的叶子》,通过在校大学生的乡村调查,追根溯源,寻找一片真实的、健康的、充满发展希望的叶子,通过知识的传递,实实在在培育和影响一批年轻人懂茶、喝茶、爱茶。
一杯创意茶,期望衍生出万盏中国香——或许我们难以预料,这些推广活动会对未来的茶产业和茶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茶产业,尽管渊源古老、历史悠久,但它既然与现代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潮流是一致的,其市场前景必定是美好的。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茶叶销量下滑的情况下,今年的广州茶博会,展会面积由上届的5万平方米增至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与专业观众,均较去年增长两成;六大茶类各品种的知名品牌均有参展;茶具、茶家具、茶叶加工、包装用品等非茶叶类产品占45%,表明涉茶产业链在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益武公司总经理李广韬更是言之灼灼地表示:“我很不赞同‘茶叶市场低迷’这一说法,中国的茶叶市场从目前的生产、销售的规模来说,并没有明显的低迷,比如说普洱茶行情低迷,其实只是增长速度不如往年而已。有相当多的厂家品牌商提供的数据还是在上升,门店数量也是上升。”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茶叶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预计今年全国茶叶总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中国茶产业综合产值已达5000亿元,其中农业1000亿元,余下4000亿元为批零、茶馆等茶相关产业的产值,再次表明茶产业链规模惊人。
而在这样的规模之中,黔茶如何获取一席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