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稻田养虾虾肥稻香

三农 农民日报 2014年12月03日 08: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本报记者高文

  一亩耕地可以同时既种庄稼又搞养殖吗?如今,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却融洽地结合在同一块土地上,互相滋养,在荆楚大地上蔓延开来,构建起稻田综合种养的雏形。

  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省监利县和潜江市,看到的是大片的有着回形沟的稻田。一行行白鹭在稻田上飞翔,金黄色的穗子预示着丰收的喜悦,而旁边的回形沟也不时有小龙虾、甲鱼等水产品冒出水面……呈现出一片和谐的自然景象。

  这就是湖北省水产局近些年来大力推广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30万亩,产值从10年前不足3亿元猛增到110亿元,水产品产量从几千吨增长到20多万吨。

  “养虾必须种好稻”

  记者来到监利县汴河镇匡老村的兴星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徐星东正在田边与理事长徐幼堂谈水稻收割机械作业问题,一谈到“虾稻共作”,他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是低湖田,水稻一年只能产一季,常年产量就是千把斤。为了增加收入,我从2001年开始搞蟹虾混养,50亩稻田一年下来纯利润也就5万来块钱,而且人工和饲料成本高,利润低。自从2010年搞“虾稻共作”,这4年来,50亩稻田,每亩最高产虾可达130公斤,年纯收入20多万元。”

  当记者问到养好虾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徐星东回答说:“关键就是要想养好虾必须先种好稻子。”想养虾,种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撒化肥、喷农药,必须少用或者不用农药化肥。这样的水质才能保证小龙虾养殖。”

  据该县水产局局长王道先介绍,“虾稻共作”是一种高产高效、节能节地、生态环保的稻田新型种养模式,可达到虾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为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粮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利县已开发“虾稻共作”面积20余万亩,每亩对比单一种粮增加纯收入4000元。今冬明春,监利将通过财政奖补方式,鼓励各地再开发高标准的回型池“虾稻共作”模式3万亩,可直接增效2亿元。

  “虾稻共作”到底给农民带来什么样的实惠呢?监利县棋盘乡沈塘村61岁的农民张世广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种水稻每亩地要花800多元钱,而水稻产量也就1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只在连绵阴雨的时候才打一次药,今年肥料才花了10元,而产量却有1300多斤。“我种了30亩地,稻子的收入就可以达到5万元。再加上变农闲为养虾,起虾时节的3个多月里,我们老两口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捞个两三千块钱,真是每天都有钱赚!”

  “还是标准化养殖好”

  “以前的‘虾稻连作’模式是在稻田开挖简易的围沟,在围沟里面放养小龙虾,稻田排水整田的时候,就把小龙虾全部捕捞出售,冬闲田在冬春季节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小龙虾能卖不少钱。”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张家窑小龙虾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户张启仁说,“不过我们现在在张家窑这里从事的可是更高效的‘虾稻共作’模式,万亩严格按照《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效益比以前翻了一番,还是标准化养殖好。”

  “虾稻共作”模式是“虾稻连作”模式衍生而来,克服了原有模式一亩田只能收一季虾的矛盾,将原有的围沟加宽加深,在整田、插秧时给小龙虾提供了生存空间,整田、插秧后再把幼虾引到稻田里继续生长,到了八九月份就能再卖一次虾,成倍提高收益。在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通过3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管理办法,并由中国渔业协会于2013年5月16日正式颁布实施。后湖管理区张家窑“虾稻共作”基地严格按照《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的生产带了极大的效益,基地平均亩产小龙虾400斤,稻谷还有1200多斤,亩平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为便于技术推广,湖北省出台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虾稻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程》、《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操作规程》、《稻鳅共作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其中,《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获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力争再扩大100万亩”

  近年来,湖北省在“虾稻连作”模式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涌现出“虾稻共作”、“鳖虾鱼稻共作”、“稻鳅共作”等一批生态高效新模式,开辟了一条稳粮增效的新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是“千湖之省、渔米之乡”,农业资源、渔业资源丰富,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全省现有水田近2600万亩,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闲田600余万亩,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巨大。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介绍,湖北省正在拟定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下一步全省将坚持部门引导、农民主体、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模式,按照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力争到2017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力争再扩大100万亩,达到300万亩。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