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石波王艳本报记者吴晋斌马玉
如果非要给山西省沁县在全国的县域天平上找到一个砝码,那就是这里有“一圪垯好土”,这圪垯好土上生长的沁州黄小米,与山东金乡县的马坡金谷小米、章丘县的龙山小米,河北蔚县的桃花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米”。
如果还要给沁县在山西的县域天平上也找一个砝码,那就是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沁县的水资源储量达到省内平均量的三倍以上,绝大多数是优质矿泉,森林覆盖率达38.5%。
如今,沁县依托后发的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崛起,在全国的县域天平上又给自己找到一个砝码:成为全国第23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引龙头:从一个品牌到一个园区
沁县原农委主任刘耀清,退休后继续干着沁县有机农业培训和认证工作。是什么让刘耀清痴心不改、离岗不离业?
国家级专家说,沁县一半以上土壤不用经过转换期,可以直接生产有机农产品。
副县长郭建宇介绍说,2011年起,政府规划引导,打造沁州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在建和已建21个项目,共集聚了16家企业。其中有5家企业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企业入选长治市十大农业产业化旗舰型龙头企业。园区还拥有两个博士工作站。
山西康禾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沁州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拓荒者。该公司以种植优质桑葚及深加工为主,融特色种植、养殖、绿色产品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为一体,主要产品有东方木酒(桑果酒)和子衿茶(桑叶茶)。东方木酒出口瑞士、韩国、日本等国家,并获准成为“国家有机产业联盟推荐产品”。2010年1月,东方木酒正式入驻上海世博有机超市。
2013年3月,沁州黄醋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农业园区,在政府的帮扶支持下,一年时间完成立项、征地、开工建设、设备安装到产品上市。
沁州黄小米陈醋上市以来,深受消费者青睐。该项目满负荷生产后每年能就地转化沁州黄小米3000多吨,而产值比卖小米翻了好几番,并实现了小米产业链的全循环——小米做醋,醋做饮料,同时又把醋糟做成饲料,饲料来养猪,养猪(猪粪)来种谷子,最后又回到小米,形成一个循环经济链。在这个循环经济链上,能带动5000多户农户受益。
此后,沁州黄农业示范园陆续引进了潞宝金和生食品养殖加工、“沁州绿”有机蔬菜、协鑫光伏科技观光农业、振东集团中药材种植加工、汾酒集团肉牛养殖等种植、养殖、加工、生态观光旅游4大门类16家龙头企业。
建秩序:从一个流程到一个环境
为加大有机基地建设和有机产品认证力度,沁县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和实施了有机产业管理协调机构运行机制和有机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了对有机认证资金补助、有机生产体系建设等扶持政策,涉农部门联动,一路绿灯强化有机产品生产流程管理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制订和实施了有机玉米、谷子、小麦、豆类、蔬菜、核桃等有机作物生产的产地生态环境建设、种子种苗的选择与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储存等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生产流程。
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是山西汾酒原粮基地公司之一,也是全国首家有机高粱生产企业。目前,已发展有机转换高粱面积20260亩,优质高粱4万亩,年生产规模两万余吨,该公司选种的高粱品种因出酒率高、酒质好被汾酒集团命名为“汾酒一号”。
沁州黄小米集团实现标准化种植3万亩,营销市场稳固占领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进驻1000多个大型超市和连锁商超,“谷之爱”婴幼儿小米营养粉、中老年小米营养粉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转型、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目前,沁州黄谷子等农产品5大类34个品种全部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尝甜头:从农户到用户
在“沁州绿”打工的农民李菊红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如今已成为一个管理13个大棚的技术高管;
闫兆胜原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现在已是一个种植300亩高粱的种植大户;
海州循环农业园区董事长郭玉良原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在他园区内8000亩的温室智能大棚蔬菜已连续3年通过了国家有机蔬菜机构认证,生产的黄瓜、辣椒、西葫芦于今年5月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沁州绿农林牧公司生产的具有二维码可溯源信息的“沁州绿·绿天下”有机蔬果备受市场青睐,让消费者真正了解到有机蔬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尧舜园生态农业园与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所有的蔬菜全部通过了有机认证,并为客户提供有机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务。该园区通过尧舜园网站和门店预订两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蔬菜的新鲜度,客户吃得放心。
有机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经营方式。如今在沁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