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食用菌示范园区的菌农正在采摘香菇
一排排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拔地而起”;一辆辆运输车辆,“来往穿梭”;一个个菇农正忙着拌料、装袋、灭菌,脸上挂满晶莹的汗珠……
11月15日,记者在中国食用菌之乡——平泉县看到各乡镇食用菌示范基地、示范园区里,到处是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
“今年,我县共发展食用菌4.5亿标准袋,预计产量可达45万吨,产值达45亿元。新建食用菌园区80个,面积5000余亩,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县食用菌产业服务局副局长李忠民说。据了解,目前,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等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新谋划项目4个,重点推进食用菌功能性产品研发、利用杏鲍菇废弃料生产双孢菇等项目建设。全县已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40余家,食用菌产品远销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2014年,平泉县认真实施“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发展战略,围绕产业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模式研发、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品销售市场拓展等方面,强化举措,狠抓落实,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再上新台阶。
——抓示范推广“菌花争艳”
该县依靠科技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创新产业生产经营模式,采取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合作社(企业)为载体,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社)+加盟园区+产业工人”和“多户联合聚集共建园区,农民分户经营”等四种经营模式,大力引进、培育、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食用菌栽培设施化、轻简化、清洁化水平。今年,该县在示范园区对反季立袋香菇“灵仙”、平面栽培滑子菇等新品种、新技术进行了全程试验对照。其中,引入的新品种榆黄蘑(金顶侧耳)、灰树花(粟子蘑)已成功进行了子实体的采摘。同时,加快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承德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大休闲食品、佐餐食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丰富产品结构和内涵,赢得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今年,该县对11个选育和引进的香菇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取得预期效果。
——抓科技培训“推陈出新”
“今年初,在县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我通过实行高标准建棚、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方式,发展双孢菇栽培,现已建成44个标准化双孢菇出菇棚,占地100亩,年纯收入达200万元左右,并带动当地15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平泉县卧龙镇立娟双孢菇产业园负责人王立娟介绍说。为强化食用菌产业管理,该县围绕“老园区抓改造,新园区抓提升,新老园区抓效益”的发展思路,强管理、调结构、重培训,大力发展立袋香菇,架式香菇、滑子菇等传统优势品种,提高优势品种比重,重点发展挂、吊袋黑木耳和以双孢菇为主的草腐菌,实现多元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技术培训方面,该县实施“菜单式”培训方式,组织农技专家,把食用菌栽培新技术、新产品编制成“菜单”,供菌农挑选使用,组织专家按农时季节讲授食用菌管理技术知识,扩大培训面。另一方面抽调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农技服务队”,根据各乡镇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和菌农户的意愿,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实用宝典》、技术资料等形式,开展抓产业、搞服务、解难题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700期,开展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宣传34次,发放宣传单82000张,培训菌农7万多人次。
——抓质量监管“强基固本”
“通过听县技术人员讲解,让我学习到许多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开阔了视野,对今后发展产业太有好处了!”平泉县卧龙镇菌农张国勇说。
产业发展安全第一。该县认真抓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强化执法监管和措施保障,采取定期联合检查、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食用菌原辅材料市场、农药和添加剂使用等关键环节、重点品种进行专项检查和产品抽检,严把产品质量关。并认真履行市场指导、监管、服务职能,实行外来客商登记制度,努力营造绿色产销环境。同时,大力推行食用菌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通过示范户带动、免费发放粘虫黄板、灭蝇灯等方式,抓好病虫害无害化防治工作。
截至目前,该县共检查食用菌示范园区、企业等767家,抽检各类食用菌产品样品717批次,未检测出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累计发放黄板65000余张,全县100%双孢菇园区、滑子菇园区实施了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有效地促进了菌业增效、菌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