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我们这里全部实现了秸秆还田,从秋收到现在,没有一户焚烧秸秆。”10月25日,在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徐庄村,已在田间地头蹲守一个多月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红卫略显疲惫的脸上透着欣慰。当天,该市禁烧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市禁烧办传出喜讯:全市秸秆还田率达到92.5%,再创历史新高。
进入秋收以来,刘红卫又多了一个头衔“禁烧包片片长”,主要分包徐庄村,工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禁止村里焚烧秸秆和引导村民秸秆还田。在他看来,连续三年强力禁烧,工作一年比一年好干。他说:“现在包括周边的村,都不再烧秸秆了,还了三年的田,地壮保墒,少上肥多收粮,村民们都看在眼里。”
像刘红卫这样国庆假期还守在地头的干部,在漯河市各县区还有一万多人,遍布全市250万亩耕地的每个角落。从2012年起,漯河市把推进以机械粉碎还田为主的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秸秆禁烧、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齐抓共管,持续努力,秋季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漯河市加大秋季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大型农机和还田机械补贴资金4788万元,对县区乡镇特别是受灾乡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奖补资金由原来的每乡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市级安排奖补资金300万元,全市用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1000余万元。
由此而来的结果是,2011年秋季与2014年秋季对比,该市秸秆机械还田率由54.5%上升到92.5%,秸秆综合利用率由57.8%上升到95%。通过秸秆还田实现了粮食增产,粮食产量由2011年424.4公斤/亩增加到2013年的430.83公斤/亩,全市粮食两年净增5144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