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真绿真强"

三农 黑龙江日报 2014年10月24日 14: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作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省,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立足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成就新辉煌。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不仅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绝对领先的基地建设,以及拔得头筹的实物总量、生产总值和质量安全水平享誉国内外,产品畅销神州大地,出口亚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而且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绿色食品品牌,打造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黑龙江绿色食品整体形象品牌,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最大、实物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的省份,为促进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当看到,绿色食品加工与其他产品加工有明显区别,它必须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产”出来的绿色原料加工而成,因此,基地建设成了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和根本要求。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产出来”、“管出来”的重要论断及“四个最严”的要求;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既为我省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又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

  “向前”延伸——管住“源头”稳步扩基地

  绿色食品“绿不绿”,关键在“源头”,在基地原料是否“真绿”。环境质量不达标或者标准不高,就难以建设一个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基地,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也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以来,黑龙江省更加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标准,对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性产品(简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最严格的检测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禁止建设“三品一标”基地。对已建成的生产基地,也不放松,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强化对基地环境的保护。如:在生产基地区域划定农田保护区,禁止兴建对基地环境有污染的生产项目;强化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村屯粪便、废水及其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和减少对基地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坚持治田、治水、治污染源,标本兼治,保护改善基地生态环境,探索建立保护和改善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等等。

  记者从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了解到,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安全要求,黑龙江省将继续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而稳妥地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其中包括绿色食品粮食基地建设、绿色食品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和一批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到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要力争达到7200万亩。

  在基地建设中,一是重点依托各类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科技园区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推进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力争新建基地3~4个,面积200万亩,使全省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到5900万亩,实现总产量2450万吨,带动农户195万户,满足500家以上加工企业对绿色食品原料的需求。二是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经济作物基地。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优化配置,重点建设一批马铃薯、畜禽和水产品等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扩大特色蔬菜、南瓜子、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山干果、矿泉水等产品总量,全面提高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和保障能力,满足不同绿色食品企业的加工需求。三是稳步建设一批有机食品基地。突出环境优良地区,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大、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具有比较优势和可控性强的有机食品基地。今年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产品350个以上。同时,注意选择生态优良、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水稻、食用菌和杂粮杂豆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切实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向下”拓展——强化标准把住“生产关”

  基地生产过程是确保“产出来”质量的关键,也是“管出来”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和确保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根本途径。在当前分户经营的体制下,农户不仅是绿色食品产品“产出来”的基本单位,也是推进“管出来”的主体力量。因此,只有切实增强基地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执行标准化生产的能力水平,才能不断把各项标准化生产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种出来”的产品安全可靠。

  据介绍,目前黑龙江省已制订“三品一标”生产技术规程100多个,基本涵盖了“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生产的各个领域。今年以来,黑龙江省认真借鉴国内外和其他行业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并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标准化操作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流程。在基地建设中,积极推行“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农田方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八化”建设标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积极推行“综合整地标准化、种子优良标准化、生资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品包装标准化”的“八化”生产标准,切实把标准化贯穿到基地生产的每个层面和每个环节。

  为确保标准的执行到位,大力提升基地生产组织化水平,大力提升基地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在推进“产”出来和“管”出来过程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做到制定的每项制度,执行的每项标准,推进的每项措施,都让农户能看懂,能学会,能会用,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绿色食品“明白纸”、“操作历”,做到每项标准都让农户能看懂,能学会,能会用。在此基础上,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普遍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通过培养和扶持发展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度的规模化,提升标准化的实施水平,降低绿色食品监管工作成本,不断夯实绿色食品“产出来”和“管出来”的基础。

  多向联动——形成合力抓监管保“真绿”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高品质的绿色食品更是“产”出来和“管”出来完美结合的产物。为了实现“产”出来和“管”出来的高度统一,黑龙江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监管向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延伸,变定期监管为常态监管,部门监管为社会共同监管,终端检测为过程控制,切实强化基地全过程质量监管,把“管”出来的各项措施延伸到生产基地、落实到“产”出来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确保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真绿”、“真强”、真有竞争力。

  牢牢把住生产基地的“环境关”。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标准,坚持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检测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禁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对已建成的生产基地,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强化对基地环境的保护。搞好新污染源控制,推进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治田、治水、治污染源,标本兼治,保护改善基地生态环境。

  突出管好管住“投入品”。重点是搞好“五个管”:即市场管,联合有关部门坚持对“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全力把好“投入关”;执法管,由各地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开展全面监管,对违规使用问题及时查处;技术管,由乡镇农技推广站对基地农户进行培训,做到每户都能正确使用投入品。网络管,由各地工作机构建立基地投入品监管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检测管,由检测机构对基地、投入品适时监控。同时,在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集中区域,统一管理,联合控制,确保生产基地投入品安全。

  强化制度建设管好人和事。把着力点放到完善机制方面,真正做到靠机制管人,靠制度管事。重点健全和完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管理办法》、《生资市场管理办法》、《环境保护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进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加快基地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做到县级有信息管理系统,乡、村有生产档案,农户有生产手册,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积极推行“退出制度”,建立基地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对不合格的基地和产品,实施“一票否决”,让质量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压线”。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