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内蒙古防沙治沙为生态安全提质增绿

三农 内蒙古晨报 2014年10月24日 09:1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编者按:

  为展示自治区生态治理所取得的成绩,推广生态治理经验,本报今起推出“生态内蒙古”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我区近年来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全面展示我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所取得的成就。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站在这里,目之所及,一株株苗木茁壮成长,绿色绵延,滔滔不绝。

  就在这里,诞生了一个世界闻名的绿色奇迹——井背塘一带曾经黄沙漫天,方圆10多公里内渺无人烟;而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誓让沙漠变草原,近30年的血汗浇灌,硬是把7万多亩贫瘠荒凉的沙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绿锁沙喉,黄沙变绿洲。这只是我区生态实现大逆转的一个缩影。

  治沙典范的行动

  10月21日上午,记者联系到殷玉珍时,她正在青岛参加2014青岛·世界生态城市与屋顶绿化大会,作为世界的治沙典范,她登台演讲。

  殷玉珍告诉记者,听完她的演讲后,很多参会外国代表都要到井背塘来看一看,一个贫瘠荒凉的沙地是如何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他们认为我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这里有一位治沙老人苏和,此时,他正在为黑城遗址西北的3000亩梭梭林浇水,做加固工作。

  “现在天气凉了,干活的时间越来越短,以前是上午8点半开始,现在得9点,下午收工的时间也提前到了6点。”今年68岁的苏和说,现在除了给树浇水加固外,还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野兔、老鼠等动物的啃噬。接下来,还要给树打包做保温,挖树坑,进行秋季造林。

  2004年,从阿拉善盟政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的苏和,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决定:放弃闲适的退休生活,回到故乡额济纳旗的茫茫沙漠,在黑城遗址周边种植梭梭,防风固沙守护黑城遗址。

  在内蒙古,像殷玉珍、苏和一样的治沙典范还有很多,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沙漠中更多的绿色。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把我区建设成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并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行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取得重大进展,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31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18万亩;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流失程度减轻,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草场植被平均盖度、高度、产草量和优良牧草比例明显增加,退化和沙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逐步形成良性生态保护和建设模式;沙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农牧民人均林沙草收入显著提高。

  防沙治沙要靠实干

  由于梭梭适合沙性土壤生长,而额济纳旗黑城附近有的地方是粘性土壤,苏和开始研究改良梭梭,经过多次的实验,他育出的苗种植后成活了。除了梭梭,苏和现在开始尝试着种一些红柳和胡杨等植物。

  在黑城遗址周边,当年苏和确定的造林面积为23000亩,经过10年的恢复,现在已有3000亩成活的梭梭林。在当初的设想中,苏和要让梭梭林起到三个作用:保护黑城遗址、绿化治沙、改善旅游环境。而现在看来,在这三点上都有了成效。对于未来,苏和说他没有宏伟目标,只是一步一步地规划,一步一步地行动。“10年造成一片林,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还得靠踏实的行动。” 他说。

  防沙治沙不是靠说,而是靠干。

  据阿拉善盟林业局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共完成生态建设面积205.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3.45万亩,飞播造林76万亩,封山育林55.7万亩。三年间,生态建设任务由2011年的51.25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61.2万亩,到2013年,生态任务突破90万亩,达到90.7万亩,人工造林首次突破30万亩大关,达到31.7万亩。特别是飞播造林近几年以30万亩的速度推进,成为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最大亮点。

  在防沙治沙中,阿拉善盟将防沙治沙工作完成情况纳入政府主要领导任期实绩目标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考核。同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转移发展战略”,把生态脆弱地区和失去人畜生存条件区域的农牧民集中搬迁转移,通过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人退带动沙退,切实加强封禁保护,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增加。目前,重点项目区已全部禁牧。

  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

  如今,内蒙古的树多了,草绿了,风沙少了,风景美了,沙区农牧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了。

  殷玉珍憧憬未来时曾说:“种了20多年树,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了,这个钱也要从沙漠里挣。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

  如今,殷玉珍的这一目标得以如愿。她已悄然实现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精彩转型。

  “我们家现在的境况与三十年前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据我所知,目前,乌审旗大概有200多人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而他们的生活虽说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与之前相比要好很多很多。”殷玉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超过1300户,沙区农牧民每年人均从防沙治沙中获利近300元。过去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成为沙区农牧民和治沙实体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近年来,为充分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按照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的要求,强化了防沙治沙的具体措施,并完善了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鼓励非公有制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等相关扶持政策。各地也相应出台了防沙治沙政策性文件,保障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发展。

  目前,我区多主体参与、多形式造林、多元化投资、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参与防沙治沙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防沙治沙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中,我区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林副产品、草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森林、沙漠、草原游憩为主的第三产业,促进了防沙治沙与产业协调发展。

  据统计,全区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林沙产业加工企业274家。

  防沙治沙工作需深化

  防沙治沙工作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阿拉善盟林业局办公室赵主任告诉记者,目前,阿拉善盟沙化趋势仍在不断扩大。“虽然我们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取得了‘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但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现象依然不容忽视。”赵主任说。

  赵主任表示,防沙治沙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要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04年,阿拉善盟被列入国家地级防沙治沙示范区,根据阿盟的实际情况,选择沙害重点地区建立了防沙治沙示范区,这对进一步推动当地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3年,共下达建设任务60303.5亩,国家投入资金1137.5万元。但是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所以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示范内容上,以及从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赵主任称,在阿拉善这样一个生态区位重要且特殊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前,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形势严峻,黄河阿盟段的治理工作,应把黄河沿岸治沙和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作结合起来,有效阻止沙漠前移,防治流沙侵入黄河,但不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政策机制上都跟不上治理步伐。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