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葫芦哥”王兴旺结缘葫芦

三农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14年10月14日 07:4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葫芦哥”王兴旺

  乡村人物

  □本报记者中原三农网记者段宝生通讯员王志飞程瑞启文/图

  范县白衣阁乡明庄村的王兴旺是葫芦种植专业户,依靠自己的勤奋好学发展葫芦种植,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9月17日,记者冒雨如约赶到白衣阁乡明庄村,采访了“葫芦哥”王兴旺。

  一进村,过了村东头的小桥,在车上一眼就看到了摆满葫芦的小院子。院子没有围墙,各种各样的葫芦挂满院落中摆放的架子,王兴旺不在家,他的母亲李改玲老人出来迎接我们。进了门,只见墙上、地上、桌子上全都摆满了各种葫芦,有1米多长的长葫芦,有像花生一样的小葫芦,桌子上还有一个像天鹅一样的大葫芦。各式各样的葫芦,让记者眼花缭乱。过了20多分钟,王兴旺回来了,热情地给记者让座,开始讲述他的致富经。

  “情”定终生

  1983年出生的王兴旺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爷爷和父亲就有种葫芦的习惯,吃葫芦、用葫芦的日子,已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重新认识了葫芦的价值。

  初中毕业后,为了贴补家用,王兴旺选择了外出打工。第一站,王兴旺到了北京,在一家建筑工地打零工。

  有一天,他转到了北京市潘家园古玩市场,在一个拐角,他突然看到自己熟悉的葫芦挂在一家商店的门口,各种各样的葫芦,顿时吸引了他。这不是老家做菜、做水瓢的葫芦吗,怎么挂在这里?带着疑问,这个打工仔进了商店,他指着墙上一个最小的葫芦问:“老板,这个小葫芦多少钱呀?”店老板抬抬头,爱搭不理地说:“最低30块。”王兴旺一惊,这么贵!他想,这在老家是没长成的嫩葫芦,通常会揪下来当垃圾扔掉的,没想到会卖这么贵。

  偷学技术

  第二天,王兴旺带着工友们不解的目光辞去了工作,踏上回家的汽车。在路上,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掐着手指算来算去,一个30元,一亩地产400个到500个,就是1万多元。种小麦、玉米,一亩地才1000多元,他越想越激动。回到家,他把种葫芦的想法跟家人一说,家人不解,劝他回去打工,但此刻的他决心已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家里的葫芦跟北京卖的葫芦长得不一样,咋办?他带上路费,决定再次到北京潘家园。

  来到北京那家商店,老板被这位来自农村的小伙子那执着的精神打动,跟他说,他这里只是销售,如果真想种葫芦,还得去河北廊坊种植户那里打听,王兴旺又踏上了去廊坊学习的道路。

  2001年和2002年,王兴旺的葫芦都丰收了,但因为晾晒、打皮经验不足,葫芦没能销出去。

  2003年,王兴旺再次来到廊坊学习,种植户还是卖种子不教技术。这次,他长了个心眼,偷学。在种植户种植、晾晒、打皮期间,他不再打招呼去拜访,而是突然袭击,在种植户干这些活的时候,突然到他家造访,种植户来不及停下手中的活,他多多少少也偷学点技术。一来二去,种植户的态度也改变了,最终和他成了好朋友。

  回到家,在王兴旺悉心呵护下,他的葫芦获得了丰收,这一年,王兴旺的葫芦卖了1万多元。

  ■相关新闻

  葫芦“牵线”结良缘

  2009年,王兴旺到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推销自己的葫芦,闲暇时,他总是喜欢来当地的新华书店看书,勤奋好学的他引起了一位姑娘的注意。毕业于湖北咸宁音乐学院的王淑芬也喜欢到书店看书学习,每次到书店,她总能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背着葫芦,认真地看书。出于好奇,她和正在读书的王兴旺聊起了他的葫芦。“她先认识了葫芦,再认识我这个人,我爱葫芦,更是三句话离不开葫芦。”王兴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自豪地对记者说。最后,这位山东姑娘被这位“葫芦哥”的热情深深吸引,俩人终成眷属。

  王淑芬帮助丈夫开了网店,从此,王兴旺在家就能卖葫芦。2014年,王淑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特岗教师,到范县白衣阁乡东吴庄小学任教,俩人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