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湖北武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 蔡甸区农业局 2014年10月10日 10:0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关系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对于有32万农业人口的蔡甸区来说,提高农民收入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并于2012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68元,增长13.7%,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一、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增收

  一是以规模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突出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推动生产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发挥本地农业比较优势,着力压减棉花等低效作物,大力发展蔬菜、西甜瓜、甜玉米、水生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年均调整新增优势特色农产品、特色水产、花卉苗木及精品水果面积万余亩,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7万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19万亩,花卉苗木、精品水果面积16.6万亩。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全区已形成“瓜、菜、藕、鱼、禽、畜”六大特色板块基地和九真山彩色树种苗产业园、大集苗木观光长廊、西湖苗木板块基地、奓山新民苗木基地四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

  二是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把企业办到田间地头,实现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打开农业利润空间。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打造蔬菜、水产、畜禽、粮油四大加工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以中国驰名商标“新农牛肉”为重点,唱响世林福幸、益康面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推进侏儒—成功蔬菜产业园、洪北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五大农业园区,重点打造张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加快水产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14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2013年销售收入94.98亿元。

  三是以标准化增强农业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同步提升。一方面,着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严格控制农药、肥料、激素的投放使用,积极构建“两级三层”检测体系,整合力量打造蔡甸农产品安全品牌,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99%。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申报商标认证,积极创建名优特产品。目前,全区共有涉农商标52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5个、市级著名商标8个。“蔡甸莲藕”、“蔡甸西甜瓜”、“蔡甸沉湖鳙鱼”、“蔡甸藜蒿”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有效认证34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23.8万亩,“三品”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7亿,产品远销国内外。

  四是以合作化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注重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跨区域联合社,全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92家。其中,市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5家,国家示范社1家,覆盖种植、林果、畜牧、水产、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联结带动农户3.19万户,农户覆盖带动率达36%。2013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人均纯收入15458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568元高出23%。加快合作组织发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发挥平台大、信息灵的资源优势,统一营销管理、抱团经营,使广大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有了依靠,解决了一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事。全区6家合作社投资约千万元,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6个,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

  五是以设施化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硬件保障。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75—155千瓦泵站改造、水利水毁修复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结合“三万”活动和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实施塘堰疏挖、港渠治理、泵站更新改造、村湾道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013年,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35万亩,农业生产设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是以科技化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广泛推广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百余万亩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区农业机械量达3万台套,主要大宗作物耕种收综合化水平达78%。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培植一批种养大户和新型农民。全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达535户,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水产养殖科技示范户李光明学习先进技术,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养殖面积1800亩,亩均产值达5000元,增长25%。

  二、发展劳务经济谋增长

  2013年全区非农从业人数达到10.8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61.9%,农村从业人员在产业分布上呈现快步转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慢步转向第三产业,逐年减少第一产业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已然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对农村人口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帮助其在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转移就业前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能力,加快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行动。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重点对有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近三来,全区已累计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

  二是以工业园区为吸纳载体,实施农民规模化转移。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加快发展常福、沌口、凤凰山等园区建设,不断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园区就近就业。近三年组织开展春风行动30余场次,有效实现被征地农民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次。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建设村级工业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蔡甸街姚家林村依托水王阀门集团等4家村办企业吸纳村民就业40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奓山工业聚集区已入驻企业5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

  三是以发展都市田园经济为契机,实施农民就地转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与生态多种功能并存的都市型农业。充分利用我区优良的自然禀赋、农业景观资源,重点发展和推介赏花游与乡村休闲游,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种植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以“十百千万”生态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快打造消泗万亩油菜花基地、十里荷花长廊、汉阳河三十里竹海花溪赏花游重点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投入、农户参与”的原则,积极举办油菜花节、西甜瓜节、葡萄节、莲花节、观鸟节等一系列旅游节会活动。嵩阳寺景区、大好河山野战国防园、金龙水寨景区即将建成或投入运营。2013年全区接待各类游客194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9亿元,综合收入5.7亿元,带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500人。

  三、发挥政策效应强保障

  一是切实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自2003年以来,国家实行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继而推出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我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及时发放粮食两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退耕还林粮食及生活补贴等各类惠农补贴。仅2013年一年,全区就发放补贴资金近5000万元。同时,对农民采取直接转移支付,最直接、最有效地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政策保障,也达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预期目的。

  二是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全区5.5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保覆盖率达到94%。

  三是严格落实拆迁还建政策。积极探索先还建、后拆迁政策,选择最好的地段兴建农民还建房,全面加强还建房配套设施建设,让农民拆得安心,住得舒心。目前,全区已建成农村新社区还建楼229万㎡,在建175万㎡,入住农民2.7万户,9.6万人。

  四是有效提高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强化措施,多管齐下,努力提高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除被征地农民自行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以外,由各级政府对适龄被征地农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发放养老金及生活补贴。截止2013年底,全区按月领取生活补贴的被征地农民共9166人,人均500元。

  五是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保障。在被征地农民安置保障方面,积极支持村集体做出有益尝试。蔡甸街齐联村通过开展“两清”、配置股份、规范监管的程序,将“三资”变为股份,村民变为股民,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2013年村民人均实现分红300元。奓山街星光村通过集体收入再分配,为村民建别墅、发补贴、保养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幸福感。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