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三农新闻农业节目农经视讯经济

浙江临安:带血的山核桃,能否就此成为历史?

三农 杭州日报 2014年09月28日 10: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的农谚注定要改写了。

  每年山核桃“采收季”,伤亡总是挥之不去的“血酬定律”,如今,这个魔咒注定要解除了。

  每年白露,林业、公安和各镇机关干部都要如临大敌般地集结开赴山核桃产区,全力保障山核桃安全采收。这段历史看来也要改写……

  现象

  一张网引发的采收革新

  改变,源于一张网。

  清早六点,山间的晨雾还没有散尽,临安太阳镇武村的杨有发和妻子拿着一捆蛇皮袋,推着小推车上山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杨有发夫妇俩每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上山。只是那时,夫妇俩的身后跟着很多帮工,步履也会更急促些。“怕去晚了,山核桃被别家打了。”而今年,夫妇俩只须慢悠悠地走,没有一丝的焦躁。

  这,同样因为一张网。

  走了20来分钟,杨有发到了自家的山核桃林。林下的五个塑料桶里已攒满了山核桃。杨有发掏出钥匙,打开塑料桶最下方的小门,桶里的山核桃轰然而出,涌向簸箕,被转驳至蛇皮袋。就五六分钟工夫,便装了满满一大袋。杨有发说,往年人工采收,打这么一袋山核桃需要两个小时,从地上捡到袋里又是两个小时。一早忙到晚,最多打三袋。这下好了,五六分钟搞定一袋,一点儿不费事。

  让杨有发省心的正是山核桃林下的一张大网。

  这张网像蛛网般“结”在离地面约一米高的树干上,熟透的山核桃落到网上沿坡度滚到网底,进入收集桶。

  结网的智慧源于嵊州一个香榧种植户,很快传入临安。其实,与采收香榧相比,“网收法”更适合山核桃。因为山核桃多数长在陡坡上,只要沿坡顶顺势而下结网,落下来的山核桃就会乖乖地沿山势滚落到网底。

  分析

  网住安全,网住品质,网出和谐

  与传统的“上树抽打法”相比,网收自然落果,好处多多。

  首先,不伤人。

  山核桃多数生长在富含石灰岩、质地较硬的坡地上,而且很多山核桃林的坡度都在40度以上。要打到高处的果子,就得爬树,站在树枝上打。这种有点像表演杂技的打法,既要顾上,还要顾下,一不小心很容易摔下来,轻则跌伤,重则丧命。每年山核桃采收期间,都要发生人员伤亡的悲剧,山核桃也因此被称为“带血的果子”。采用自然落果,只需一点点耐心,伤亡的惨剧可以彻底规避。

  其次,不伤树。

  每棵山核桃枝头都含来年结果的嫩芽,用传统的竹竿抽打,容易伤及嫩芽,影响山核桃来年孕育。自然落果显然不会伤树。

  果实更饱满。

  虽说到了白露,山核桃已然成熟,但毕竟没有熟透。自然落果,都是熟透的山核桃,果实饱满度更好。虽然比“抽打法”要晚些上市,但可以通过高价出手弥补缺憾。

  不伤环境。

  用传统方法打山核桃,林下除草是“必修课”。因为打下来的山核桃,还要收集起来,林下的草太长,势必“碍手碍脚”,影响劳作效率。老底子,灭草剂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还好些,除草都是用柴刀,至少不会伤及植被。自打有了草甘鳞,林农们都不愿为割草而费心劳神,一瓶草甘鳞下去,可以除草一大片,而且还能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山核桃林下从此再没有杂草敢冒尖,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地。这种粗暴的除草手法,带来的是林地水土的大量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每每风雨来袭,经常会有山核桃树连根拔起,程度严重的,还易引发泥石流。而选择自然落果,不光可以免除割草之累,还能保护林下环境,实现生态化经营。

  方便采收。

  传统方法打山核桃,打的人又要爬树,又要拿竿子抽,捡的人还要弯一天的腰,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地找。山核桃林地坡度陡,上下来回捡,费力不说,也费时。现在拉网收果,打山核桃的事就交给风了,落下来后,自动滚到桶里。

  可破解用工荒。

  近几年,打山核桃的人力成本逐渐上涨,几乎是每过一年就涨百元(每人每天)。最近两年,出钱人家也不定来,尤其是熟练工,更是一票难求。用工贵、用工荒,成为面对丰收的林农们“幸福的烦恼”。而自然落果不需要请小工,只需早晚各上山一次,开箱清货即可。

  核算

  第一年就收回成本

  临安岛石镇山川村种植大户吴向阳是临安首个启用自然落果法的山核桃商,在他的示范下,附近的林农也纷纷效仿。

  邻村黄川村的郑均义今年拉了13亩,张网费为4万元。“厂家可保修5年,摊下来每年的成本相当于8000元。比以前请人打便宜了差不多5000元。”

  杨有发今年拉了20亩网,花了2万元。“到目前,已经赚回了1.5万元,后面四年基本上零成本。”杨有发表示,自己准备成立一个公司,专门推广山核桃网收技术,同时,考虑开发林下套种技术,发展山核桃林下经济。

  今年5月,临安山核桃协会召集全市山核桃种植大户和技术带头人,希望通过他们向全市推广这一新技术。目前,临安全市已有3000亩山核桃用上了自然落果网收技术。尽管目前还只占临安山核桃总种植面积的1/16,但协会负责人丁立忠却深表乐观:“我预计新模式会在全市迅速推广开来。”

  纵深

  矮化,会不会是破解采收难的又一出路?

  当然,自然落果法的推广也有局限性。

  它只适用于连片种植的山核桃林。事实上,不少林农名下的山核桃都是东一株、西一株的,与别家混居而生的不在少数,要用这项技术,还需把山核桃的“物权”进行再分配。

  也许,有一项技术可以更多地惠及林农。

  浙江农林大学黄坚钦教授,自2000年起就一直致力于研究山核桃矮化技术。如今,在农林大,就种有他培育的100亩矮化山核桃示范林。

  黄坚钦介绍,一般来说,山核桃从树苗到结果大约需要10年,而且树高十几米,采摘困难。“矮化技术通过嫁接使山核桃提前结果,3年就可以挂果,亩产量可以比普通种植方法增产50%以上。”该技术还通过控制密度,“矮化”山核桃,使树高控制在3米~5米,“在地面拿根竿子,就能打下所有山核桃。”

  如今,用“黄氏”嫁接技术矮化的山核桃苗,已在嵊州、丽水、东阳、安吉以及安徽大别山、贵州、云南等地落地生根,总计千余亩。美中不足的是,在临安本地推广种植的却并不多。

  黄坚钦介绍,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用临安本地山核桃植株做嫁接砧木(是指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成活率极低,目前还鲜有成活的个案。后来,改用美国山核桃或湖南山核桃做砧木,成活率却大大提高。目前,这千余亩“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矮化山核桃,多数都是与美国山核桃或湖南山核桃嫁接而成的植株,更适合在平原地区种植推广,还不太适应临安高海拔山区。

  黄坚钦相信,随着技术难点的逐一击破,用临安本地树种嫁接的矮化山核桃终有一天会培育成功。

  当然,对现有的临安本地山核桃实施矮化,仍有两大出路:一是修剪树枝,二是控制植株密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因林农们“舍不得下手”而流于遗憾。

  黄坚钦认为,想实现山核桃矮化种植,每亩山核桃林一般不能超过10株。而实际上,临安山核桃的种植密度每亩多数都在30-40株。这些山核桃大多已种植多年,有不少已挂果。现在如果让林农们砍掉,很多人都下不了手。

  除了控制密度外,修建树枝,遏制植株的“顶端优势”也是另一条出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被采纳,关键也依然是——“下不了手”。

实时热点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种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农业视频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