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开局不错,‘钱’景广阔,每亩产量约为国内的5倍。”最近,在印尼瑟兰岛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翁代财迎来境外养殖开门红。“首季共养3500亩,明年养殖规模将扩展到万亩以上。”翁代财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罗源自2001年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以来,通过技术创新,摸索出一条致富新路,把小对虾养成了大产业。近几年来,还有许多养殖户跳脱有限的养殖资源,到县外、省外、境外养殖。数据显示,目前罗源人养殖虾池已超过13万亩,产值达15亿元。
今年1月,罗源县农兴水产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恒盛昌(福建)投资有限公司在市海洋与渔业局正式签订“印尼瑟兰岛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合作协议。春节过后,松山镇的养殖大户赵建波与同村其他14名社员陆续登上印尼瑟兰岛,开始首次境外养虾生涯。
“这里适宜南美白对虾养殖,一年可以养三季,而国内只养两季。”身为农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翁代财说,首季共养3500亩,虾苗成活率90%以上,亩产达1.7吨,亩产量约为国内的5倍,“看好发展前景,明年养殖规模将扩展到万亩以上”。
据了解,像翁代财这样“走出去”的水产养殖户,在罗源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环罗源湾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片滩涂和池塘被征收。为了寻求更大养殖空间,退养渔民纷纷远赴长乐、福清、江苏、浙江、山东、越南等地承租虾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罗源县在外养殖虾池达12万亩,成为罗源县产业经济向外发展的新亮点。
如今的罗源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是境内外四处开花。
近日,记者来到松山镇上杭村,首先看到“全副武装”、半个身子都浸泡在水渠里的养殖户游庆连,他一脸喜气:“今天差不多又收了500公斤南美白对虾。”
凭着25亩虾塘,就实现年净收益30多万元,游庆连已成为今年村里的“大赢家”。类似的“赢家”还不少。这几天,在上杭村吴建财的养殖基地,每天都有来自上海、宁波、绍兴等地的客商慕名前来收购。
“上杭村300余户村民几乎家家都养虾,村里2600多亩虾塘是养殖户致富的‘金钥匙’。”罗源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在文告诉记者,目前县内有1.3万亩虾塘,年产值2.6亿元,“本地养殖户每年少则赚10多万元,多则30多万元”。
在短短10多年中,小小南美白对虾何以能“游”出15个亿的产值?业内专家认为,技术创新与政府扶持,让这个产业迸发异彩。
在上杭村连片的虾塘小径上,记者看到虾塘内有一种特殊的机器,它转动水轮激起阵阵水花。“那是增氧机。”游庆连介绍,3年前,县里引进微孔增氧机,大大提高了虾的成活率。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虾农们对养殖的密度、海水与淡水的兑换比例等,谙熟于胸。
新技术大展拳脚,“土办法”也颇有成效。游庆连说,他们在每亩虾塘里放养30尾胡子鲶,“让胡子鲶在虾塘当‘清道夫’,这种模式目前已在全县推广,有了它们,虾病明显少了”。
政策扶持,也让养殖户有了“坚强靠山”。“依托政府惠农政策,养殖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可享受每亩100元的财政补贴。”翁代财说。
罗源县领导表示,县里将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与鼓励退养养殖户积极走出去,寻找境外养殖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