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到“强”的转变

 

CCTV.com  2010年12月20日 19:1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未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烤烟生产基地县和蚕桑生产基地县的陆良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水稻、包谷、洋芋等粮食作物和烤烟、蚕桑、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最适宜种植区,近年来努力突破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在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重点解决“面面俱到”问题,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基地

  培育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陆良县把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从宏观上引导农民树立大市场、大基地、大流通的观念,按照“改造弱势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植新兴产业”的思路,从根本上消除以往那种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存在的“品种多而杂、面积少而散”弊端,全县10个乡镇和1个华侨农场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围绕市场调结构,因地制宜兴产业,科学、合理筛选出最适宜本乡镇(场)的优势产业加以培育、巩固、发展和壮大,不断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力求把特色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做大。对于中枢、马街、三岔河、板桥和华侨农场等坝区乡镇而言,重点围绕水稻、蚕桑、蔬菜、水果和朝鲜蓟做文章;对于芳华、大莫古、小百户、召夸、活水、龙海等山区、半山区乡镇而言,重点围绕烤烟、包谷、蔬菜、洋芋和泡核桃找出路。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品区域布局,促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从而形成优势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带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打造出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基地8个,其中:优质水稻基地15万亩,优质包谷基地12万亩,优质烤烟基地15万亩,优质桑园基地12万亩,优质核桃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5万亩,秋冬特色洋芋基地20万亩。

  启示:从县域而言,由于各乡镇在海拔、土壤、气候、水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培植优势产业上蕴含的潜力优势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只有切实尊重客观实际,不求人有我有,但求拥有自我;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规模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真正实现布局区域化、种植精细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目标。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重点解决农民“见子打子”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陆良县通过多年努力,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立体高效种植、农业机械化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迅速转化成了生产力,不仅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使农民从传统耕作技术中解放出来,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如何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呢?该县着力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两校进村”、“绿色证书”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等系列培训活动,一方面向群众传授先进实用技术,从理论上进行灌输,力求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几年来,全县每年举办的种植培训班都在200期以上,培训人员不少于35000人次,使每户农民至少掌握2门以上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从生产角度和市场流通角度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启示,教会农民预测和把握市场,变“跟着感觉走”为“跟着市场走”,使绝大多数农民真正成为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搏击市场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采用“典型引路,面上开花”的办法,在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中层层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样板,重点推进水稻、包谷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烟—豆—菜—薯”等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切实把一些农作物种植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普及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出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水稻大面积单产达604公斤,包谷大面积单产达507公斤,“烟—豆—菜—薯”四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红提葡萄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让农民真切感受到新型科技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启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则是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不仅要扎实解决农民“怎么种”的技术难题,而且要消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上“跟着感觉走”和“见子打子”的传统做法,围绕市场调结构,懂得“种什么”。只有这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产出效益才会成倍增长,农民搏击市场经济的本领和信心才能得到增强。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重点解决“投入萎缩”问题,着力夯实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基础

  夯实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陆良县针对近年来地方财力投入有限、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农民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主体缺位、部分水利设施老化等状况,重点解决“投入萎缩”的问题。一方面,坚持“两眼向外”,想方设法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紧紧抓住省市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烟农田建设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重大项目机遇,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2万亩,建设高稳农田59.93万亩;重点推进恨虎坝中型水库建设和8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加浇灌蓄水800万立方米,使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骨干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地缓解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两年来,该县共争取到各级政府的水利建设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资金3亿元。另一方面,坚持“两眼向内”,充分发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政府事”为“群众事”,全力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政府补一点、部门帮一点、企业捐一点、农户筹一点”的办法,年均筹措资金0.7亿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推行节水灌溉工程步伐,彻底扭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存在的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的被动局面,用较大的投入、过硬的设施装备农业,从根本上扭转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萎缩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责任编辑:admin)

1/2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