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约养殖业发展迅速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社会危害
与传统的散养化畜禽生产相比,集约养殖在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疫病防治、环境控制、饲料转化率、生产效率、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增长已成为食物需求增长的主体。基于集约养殖的显著效益和畜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养殖业正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迅速发展,猪、鸡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已分别占到全球的52%和58% (Daniel,2005),其中亚洲集约化养猪达到全球31%的份额。
我国自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养殖业的规模及产值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城郊建立了大中型集约化养殖场,集约化养殖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生猪和肉鸡的集约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34%和73.4%,大城市的养殖业集约化程度更高,据资料显示,上海、北京养殖业集约化程度已达到了100%和90%(柯炳生,2006)。养殖业的集约化经营大大丰富产品市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畜禽养殖综合效益的显著提高,同时,畜禽养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也对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推动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是推动新农村建设重要手段。
畜禽养殖集约化经营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产的外部性效应日益凸显,集约化养殖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而且也使得养殖场与周边村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到社会的和谐进步。造成我国畜禽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充分利用,与小规模的畜禽养殖不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排放量大,运输成本较高,加之很多集约化养殖场处于城郊,农牧脱节严重,大宗粪便无法在种植业、农业生产系统中被消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污染类型以有机污染为主。据统计,目前全国畜禽粪便COD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之和。
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进行的调查中发现,90%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集约化养殖给城乡环境和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有些养殖场己与周边城镇和居民日益接近连为一体,甚至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形成了目前大、中城市周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比较集中的现状,加快了大中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污水围城和城市发展定期驱赶养殖场的现象十分普遍,制约着集约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模式为集约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的经济,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它以物质闭环流动为核心,运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新构架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循环利用模式,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农业循环经济强调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最终排放废物的产生量,防止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已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不少学者将其归纳为区域循环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
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电话:010-58677700转信息中心。
责编:李艳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