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三农 > 科技苑 >

如何做好农业科普片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6日 15:40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CC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央电视台《科技苑》制片人 张生贵

  1、大众媒体上的科教节目要与时俱进

  电视是公共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如今可供人们选择的频道一大堆,忙着挣钱的人们又累又乏,板着 “脸”的节目观众不要了。

  刨根问底、爱听故事、打听秘密是人类的天性,不管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概莫能外。农业科教片要想在大众媒体上立足,就要遵循媒体的这一规律。

  科教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承担着“教”的任务,其核心是一个“教”字。那时文盲半文盲比较多,农民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不像现在的农民,懂得多,可以请总理找专家搞测土配方施肥。那时重点是讲技术操作,原理相对讲得少。小麦玉米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是科教片承担的主要任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基本的种养技术已经普及,再加上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同时农村科技信息来源和渠道也逐渐增多,如果我们还仅仅依靠“种养”操作技能作礼物,在大众媒体中找人缘,就很有难度了。

  当然,生活技能和其它职业技能类的科教片,依然可以用操作吸引观众,比如美容、美发、育儿、家庭装修等,操作依然是核心,操作依然可以作为节目的主体,但种养就不行了。我们《科技苑》现在基本上是一个种养园,在选题上这是一个不好改变的现实。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挖掘潜力,延伸技术操作的链条,开掘技术操作背后的知识矿藏,讲清为什么,讲清所以然!农民弄清为什么,就不会教条了,就会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去使用科学道理,而城里人弄清为什么,可以长见识、了解农业之中包含的科技秘密。只有这样才能启迪观众,满足观众刨根问底的欲望。

  只有那些或趣味横生或情节曲折的节目才能抓来观众,抓不来观众,节目再有意义,也是白放。把有用的、有意义的事讲得有趣,通过故事、悬念和冲突,吸引观众,牵着观众的鼻子往前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知识,普及农业科技。

  2、什么样的科教节目算好节目

  我觉得有用、有趣、权威,是一个好的农业科教栏目的标志。

  什么是有用?能拿来致富,能获取知识,这就是有用。比如政府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良种良法,都是政府花很多钱通过调研、论证、实验,得出的对老百姓有用的农业技术,还有一些老百姓自己创造的、实践过的、可供别人借鉴的好的经验,都是有用的。

  有趣就是把事情讲得有意思。

  能把“说明文”改编成“小品”的编导是好编导。

  举一个例子,什么样的奶牛是好奶牛?奶牛的头长成什么样就算好牛头?它的角长成什么样就是好牛角?牛的腰到底长在哪儿?可能一个人一个讲法。要我讲我就把它当“牛选美”来讲。

  讲“美奶牛”,可以从美女说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细腰是好的;唐朝人喜欢丰腰肥臀,丰腰是美的。可牛的腰长在哪里?专家可以现身说法,牛的腰长在哪儿哪儿,如此这般是好的,屁股占身体1/3是好的,两腿叉开越方越好,不然会挤扁4个乳头。

  假如我们平铺直叙,说出牛的各种尺寸,就不会太有趣了。

  科技的翻译,要向说书人学习,向小说学习,向小品学习。天上地下,纵横捭阖,掰开揉碎,融会贯通。打比方、说故事,目的是让科学变成通俗易懂的科学,变成有趣、有吸引力的科学。

  如何做到权威呢?一句话,来路要正。

  信息渠道不走野路子,不要道听途说,小报和网料小心慎用。

  采访要找顶级专家;数据要找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政策和大背景要听主管部门的说法;最要紧的是编导要吃透科学道理,全面准确地去表达。这四项综合起来就是权威。

  电视台就是借势台。站在不同的平台上,代表的层次不同。中央电视台,代表国家发言,cctv-7就要让农业部满意,让国家领导人满意。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给谁干活就要听谁的话。看政府在想什么?急什么?

  权威不是为了权威,而是为了可信。可信观众才服你,服你才会围着你转。

打印】【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分享 i贴吧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科技苑